精选赏点,着眼何处
——工作室礼河实验学校听课札记
岳亚军
2023年4月11日上午,工作室成员有幸跟随顾志平校长参加了在礼河实验学校举行的名校长工作室暨湖塘实验中学教育集团联合研讨活动。在联合教研活动中,礼河实验学校的杨亚娟老师、湖塘实验中学的张静雯老师,围绕中考小说专题复习,分别以《明主旨 选赏点 析人物》和《探究小说主题 回看人物形象》为题开设了两节研究课。
两节教学研究课的共同特点非常显著,具体表现在:第一,整合教学资源的整体性设计。因为是综合复习,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兼顾课内学过的和课外没学过的,以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应用,提升学习的学习能力。两位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是用心的。第二,教学过程以精心预设的教学切点,将教学引向深入,体现了以点带面的拓展和由面到点的归纳的特点,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的交错运用中将知识结构化,在知识结构化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升思维能力。第三,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聚焦核心问题,例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深入探究等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到达了问题解决的目的。
两节课的教学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公开的教学研究课,还是日常教学的常态课,精心选择教学切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理想的教学切点,不仅仅起到课堂教学导入的作用,更是展开课堂教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激励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能,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理想的教学切点是需要寻觅的,它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例如杨老师在课堂上有一个切点,三个赏点。这一个切点就是在教学起始时的一幅照片,三个赏点就是以《范进中举》为例提醒学生的:1.范进喜极而疯,挨了一巴掌才清醒。2.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3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都有万贯家财,一个个方脸大耳。再如张老师的整堂课教学切点:谁是小说主人公?这些切点的设计,都是依据教学内容要求确定的。
尽管如此,教学切点的价值还是有大小之别的。杨老师以图片为教学切入,虽然具有启发学生在阅读小说时要关注的点,但更多的还是只是起到课堂导入的作用,《范进中举》的三个赏点,就单篇小说教学而言,或者说就课堂教学的局部而言,这样的教学切点设计无疑是可圈可点的。它将小说主题的探究、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讽刺的艺术鉴赏融为一体,可以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但相对于整堂课学生的阅读迁移影响力不是很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教师将“明主旨 选赏点 析人物”三个内容拆分成为三个教学环节,没有寻找到能打通这三个内容的核心要点,也因此出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心引导学生整体思维但依然只能在点上思考的结果。张老师的教学切点的选择和设计,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为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形象体现出来,而人物形象又是在具体的环境中表现,在情节的展开中丰满,在具体的刻画中塑造而成。张老师的教学切点,聚焦了小说学习的三大要素,以核心问题打通了三个要素链接通道,彰显了教学整体性的特点,学生整体性结构化思维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文学作品的复杂教学,应该重视教学切点的选择,可以基于单篇走向多篇,可以用核心问题引导整体思考,也可以用独特的活动方式进行整合式学习,还可以从关键词句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作为全面解读文本的抓手。总之,方式不一而足。例如,以人物命运为切点探究小说主题,可以这样设计:范进疯了,孔乙己死了,奥楚蔑洛夫变了,你能根据小说的文本内容探究出什么?再如《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可以抓住两个关键句中的关键词。第一句:“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第二句:“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心上”,一个是“心底”。这两个关键词,展现了作者观察自然感悟的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上心”到“入心”,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情感变化的过程,更是一个触景生情,最后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的过程。
张静雯老师的设计,有主题探究到回看人物,再有分析人物到主题探究,就是基于单篇走向多篇,用核心问题引导整体思考的教学切入,形成思维闭环,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又引导学生聚合思维。张老师的课还有一个精彩的设计,就是辩论交流的环节。这个环节看似常规,实际在于强化学生基于证据的思维和表达训练。从老师的教学设计看,张老师对学校自主教学的思想不仅有深刻的领悟,而且能自觉内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了。
杨老师的教学如果这样设计,也许可以把课上得更精彩。
作为教学的设计者,首先要明确作品主题。小小说《织补人》通过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刻画了一个在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时代依然能保持一份淡定、乐观、真诚的心态的青年形象,寄托作者对单纯质朴生活和真诚善良美好品质的向往,实际也是对当下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丧尽天良的变态行为的委婉批判,文本主题含蓄而深刻,情节简单而有味,人物形象婉约而意远。
其次是读懂这篇小小说的精巧构思。如果人生是一种选择,那么这篇文章构思的精巧在于设计了织补人在他年轻的人生中经历了三次选择,人物形象就是在这三处选择中得以彰显。你能发现是那三处选择吗?你能说出这三处选择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吗?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可以成为这节课教学的切入点。
织补年轻人的第一次选择:一个中专技校的毕业生,有机会到大型服装企业任职,可他选择了即将被熟视无睹且一般人不愿意选择的职业。反映的是择业的家长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是与父亲的对话。
织补年轻人的第二次选择:当得知母亲生病时,年轻的织补人没有选择回去,而是选择等待,这是职业道德与亲情的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依然是对话。
织补年轻人的第三次选择:当有机会去博物馆工作是,他选择了回家并最终选择了其他城市。三次选择,三个不同的维度,包括职业的选择、职业情操的选择,金钱与亲情的选择。年轻织补人的形象就是在这三次选择中丰满起来,小说主题也是在织补人的三次选择中得到体现。抓住三次选择,就能提纲挈领,以点带面展开小说复习的全程。
教学无止境,持续的教学研究可以让教学更上一层楼。
2023年4月13日星期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