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新课标学习心得 石梦娇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曹鹏

2022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刚一出台,众媒体纷纷利用网络平台推出专家讲座,一时引得数万教师在线听讲,可谓盛况空前。但听完以后,不少教师以为听不懂,甚至听了个寂寞。原因何在?从讲者来看,多为提纲挈领复述课标文本概要,一两个小时的报告哪能将一本专业学术文件讲透彻;从听众来说,新版的课程标准较之于2011版的课程标准,其文本内容大幅增加,学术理念迭代更新,听起来自然觉得深奥难懂。学习新课标只听别人讲,往往只是了解皮毛;要想真正理解新课标,需要直面课标文本素读。一册新课标,一支红笔,边读边圈画,创新点、疑难处一一标注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力行在做中学,履践在学中做

对于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身为一线教师,单靠几篇论文、几次讲座培训势必见解不深,一定要在自己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引领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深化践行,逐渐将新课标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在工作室活动中,曾听过岳校长一堂示范课,在《陋室铭》和《爱莲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整合教学、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授,实践新课标整合教学内容的思想。一、整合学生问题为课堂资源。学生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同意,从学生分歧入手。二、整合作家作品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探究周敦颐与陶渊明的不同之处时,前后勾连,调动旧知,联系所学诗文、所知时代丰富了教材,增添课堂厚度,还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语文教师,如果眼界开阔,胸怀浩大,那各种语文因素,就会如千军万马,被教师调遣腾挪,排列组合。教材上下,风起云涌;课堂内外,风云际会。”三、整合相似精神气质的文人资源。学生集体朗读两篇文章,进一步体会古仁人之心,体会像周敦颐、刘禹锡、陶渊明这样有高远追求与高尚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学生从对一个人的理解与崇敬到对一些人到对一类人的理解与崇敬,眼界始大,心潮澎湃。

大胆取舍,以独特的匠心将两篇文章的“同类信息”汇聚整合成相对集中的课堂信息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在实践中践行新课标解读。

第二,明确素养本位,更新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的生成离不开知识学习,但知识学习又不会必然带来核心素养的生成,这就涉及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现如今有些人会质疑大单元的教学设计,认为其中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并不能落实语文知识教学。既然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新样态,学生是否具备核心素养就是我们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新课标指导下,新的发展样态和新的质量评价也就决定了发展路径的更新,决定了发展样式的变化。

我们语文学科组时刻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尝试由课文走向任务,由线性化走向立体性和整体性的单元设计。目前的统编教材虽是以双线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的,但我们如果能对各单元学习进行深度合理的目标提炼、板块建构、内容整合、任务设计,对现有教材充分研读二次开发,可以将现有教材划分成三类任务群教学内容:“实用性”——如八上第一单元(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文学性”——如九上第一单元(诗歌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思辨性”——如八下第四单元(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结合单元目标和助学系统,尝试从三个能力发展阶段(基础、发展、拓展)厘清能力层级,层递式提升核心素养,实现新课标“第四学段”中强调内容:对作品要有自己的体验,尝试诗歌等多体裁写作。

身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有勇于探索实践的勇气,从形式上积极模仿,从内涵上深入理解,难免遇到困难,难免与原有思维碰撞冲突,但只有不断挑战思考,才能顺应素养时代的教学要求,促进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