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的几大变化:新增了核心素养,增强了语文课程的思想性;新增了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六个任务群又分为三组,任务群的学习,增强了知识的集群性,不像以前那样零散甚至断层。更提升了知识的可运用性。这些重大的变化意味着我们今后的教材和教学也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程能更适应时代的变化。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合作、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
研读新课标,可以采用选择性阅读。文本前面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段落,高屋建瓴,言简意赅,需要逐字逐句读;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语文学科的学段要求相关内容与旧课标基本相同,这部分内容可以略读;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内容可以提前读,而学业质量等内容可以放到后期读。此番素读,远非消遣性阅读,乃是坚硬的阅读,需要智力与毅力的双重参与。学习新课标还需要对照着读。一是将新版课标与2011版课标对照着读,比较其增删处,就能把握新课标的新走向,如各学科增加了“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板块,这些内容也是新课标的亮点所在。二是将同学科义务教育课标与高中课标比较阅读,本次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参照了高中课标基本理念以及框架,如此比较阅读,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段衔接教育奠定基础。三是将新课标与正在使用的教材对照着读。尽管与新课标配套的新教材还在研制之中,而当下使用的教材其实已经渗透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2017年高中课标颁布后,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吸收了其中的理念,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科大概念的遴选,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与情境化等,我们要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细心揣摩,体察教材编者的超前意识。
我的想法是:设计学习任务群,探索跨单元整合。
研读课标“课程内容”第二部分有这样一段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教材中的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实践,这就不能算是学习单元。
学习任务群的制定也要尝试跨单元整合,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用教材教,从教材中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应该连贯递进,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评的有机统一。这就引导我们更加灵活地组合教学材料,创设合理、可操作的情境。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再聚焦零碎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或陈述,而要强调学生面对现实挑战时能综合运用不同知识解决问题。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学科组在集体备课时,尝试为议论文学习设计主题“谈谈我的学习观”,具体设计以下活动:1.读懂先贤们的观点与态度。以典型课文精读精教,用思维导图形式绘制论证思路,让学生熟悉议论文一般结构和论证过程,明确解题方法和思路。2.倾听理性的声音。让学生从教读的几篇课文中选择一篇的观点,整合课外积累的论据,撰写演讲稿,要求有理有据,即小议论文片段。3.举办“我的学习观”班级报告会。以“我的学习观”为主题撰写整篇议论文,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根据老师提供的评价量表让班级同学展开自评与互评。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每位同学动起来,解决了议论文阅读、议论文作文两项难题,让本来枯燥艰深的议论文教学更具人性,更有参与度,发挥任务群效益。
学习新课标不仅仅是静态知识的获取过程,更需要实践性知识的习得。实践性知识需知行合一,先行先试。如学习情境创设、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学习质量的评估、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等,这些新课标凸显的新理念、新策略,应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验证、反思以及总结,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是活知识,将来才能灵活使用与新课标配套的新教材。新课标学习需要一个人沉思冥想,先行探航,同时,还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一群人共读共试,解疑答惑,互惠共赢,如此学习才会其乐融融,日新月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