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一点思考
周文杰
最近在看学校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语文)》,与之前的课标相比,变化还是挺多的。冯小玲主任也让我就课标学习谈一点想法,我也把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认知写了出来。
今天听完讲座,感觉讲座中关于课标的一些变化,自己多少还是通过阅读准确地发现了,比如以“育人”为目标体系,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大单元教学等等。尤其是讲座最后一部分列举的诸多大单元教学的案例,也让我重新对“学习任务群”这一新概念进行了思考。
“学习任务群”和此前的“大单元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课例式解读》一书中提到,大单元的“大”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一是有高阶位的素养目标;二是采用同一目标、多课时实施的方式;三是体现微课程建设,将目标、多个知识点、多课时、情境、活动、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和评价等组织成为一个课程;四是有明确的组织者作为单元‘骨架’。”过去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多偏向的是学什么、怎么学,而现在我们还要关注为什么学,要从学科逻辑、活动逻辑走向学习逻辑。
而对于“学习任务群”,此前我们一直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必须要是一组文本才能进行任务群学习。其实这个“群”是指任务的群,而非文本的群,多篇文本固然可以任务群学习,但是单篇文本也能适用——“学习任务群”最终的目的不是比学习文本的多少,而是深入地理解每篇文本,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尤其在仔细研读讲座提供的诸多案例时,有两个问题浮上心头:
1.“语文核心素养”是否存在滥用之嫌?新课标提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说,非常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也与高中的核心素养很好地衔接了起来。
讲座中列举了九上第四单元有关“少年成长”的小说单元设计,大单元教学的几个任务从不同的维度(如整理人物关系图、换人物视角重述等等)设计了不同的项目引导学生去思考“少年成长”的主题,最后还以创作小说的形式收束单元学习。可以说形式丰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问题是,这些任务中很难看到是用“读小说”的方式指导学生去学习小说,更何况九上第六单元仍是小说(只不过是古代白话小说),难不成要到这个单元才去培养如何读小说的方法?这就让我联想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顽疾:用一种模式去教学所有的文本,比如用散文的方式去教小说、议论文等等。你说学习散文的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可以。但是用散文来教小说,学生的小说素养能提高吗?大概率不能,不仅不能,还会混淆文体,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答题时用散文的套路去回答小说的问题。更何况,初中六本语文书中的写作单元,没有涉及到小说的创作,安排学写小说固然可以培养学生写小说的能力,但这是否符合新课标中有关“学业质量”的要求?
2.大单元教学的主题是否过于偏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知识体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我们花了很多年讨论才形成的宝贵经验。过去的人教版教材按文本编排文本,后来的苏教版教材以人文主题编排文本,但两种编排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或忽视人文性,或忽视工具性。而部编版教材将两者进行统一,以“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文本,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者在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中都有所体现。
九上第五单元是议论文单元,而写作的主题是“论证要合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很明显,要在教材学习中突出“论证合理”这一思想,最后在写作中有所体现。讲座中提供了九上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主任务是“一场关于创造的讨论会”,下面统领四个话题“你有自信吗?”“探寻质疑的价值”“创造来自哪儿”“自信、质疑与创造的关系”。从表述上看,这四个话题指向的均是内容、意义等上位的价值观念,看不出“论证合理”在其中是如何体现的。同时,以“讨论”的形式是否符合议论文学习的特点?讨论是各说各的,言之有理即可,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的判断。学生讨论时势必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观点、材料进行论述,而与自己想法相违背的则会忽视、歪曲,本文的观点、论证思路很容易会因此被断章取义。
5月份我听了一节“七彩语文杯”的优质课展示,里面就有一位老师上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采用的方法就是辩论。老师扮演反对鲁迅观点的人,学生扮演鲁迅,师生间就文中的内容进行辩论。从整堂课的学生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大多并不理解鲁迅的观点,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就是用自己的观点代替鲁迅的观点,最后只能是老师自己一个人自问自答。虽然三大板块比较清晰,学生也明白了作者的观点,但整节课丝毫没有提及论证思路。最后评课专家也委婉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学习任务群”是个需要我们反复斟酌、仔细研究的大课题,设计时一定要吃透课标要求,领会课标精神,尊重学生认知,体现语文特点,这样“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引领“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的科学实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