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怎么教? ——《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听课感悟 刘怡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岳校长一直走在语言教学的最前沿,我非常有幸加入菊香工作室,能跟着名师学教语文。上周听完岳校长开设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一课后,我感触颇深,现在粗浅地谈一谈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怎么教?”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在语言运用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岳校长在课堂上提出两个教学主问题:“周敦颐是批评还是表扬陶渊明呢?”“刘禹锡选择的是哪种生活方式?”并且都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需要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语言运用,而在语言运用中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维能力在这次语文新课标有很明确的论述,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说出“你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什么画面?”学生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则是训练归纳课文大意,辨证思维则是训练阐述“辨证类”问题中正反两方的观点,创造思维则指向表达,说或者写出一些不一样、有意思的文字。

  岳校长的两个主问题都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思辨思维。

  二、在主题内容中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以前在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没有明确提出什么是核心素养的,而新颁布的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样的核心素养内涵,更加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逻辑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文化,提高语言运用、思维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岳校长的这一节整合教学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岳校长的教学核心目标是“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明白周敦颐与刘禹锡两个古代文人的人生选择、生活志趣和精神追求等。在比较陶渊明和周敦颐的两种生活方式时,岳校长引导学生认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消极隐居式和积极有为式,启发学生形成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在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时,加入大量助学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刘禹锡的高尚情怀,引导学生争做中国的筋骨和脊梁。

  在这两篇中的三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时代特征的要求下,教师要明确课程的主题内容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需要多涉猎中华文化的知识,丰富脑海中知识理论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做一个志趣高洁的人,做一个情怀高远的人,做一个慨然有志于天下的人。

  三、在学习任务群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课标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也提出来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共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二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在岳校长的几个学习活动中,都贯彻了新课标之下的任务群概念。首先在课前准备中要求学生朗读无标点的课文,在疏通文字、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建构两篇短文的思维导图,这样做既积累了文言词汇又训练了朗读能力、质疑能力。活动一中探究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活动二中探究刘禹锡的生活方式,在这两个问题中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内核,在几个学习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下,基于单篇的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我们需要在进一步统整之中构建学习单元,感谢岳校长在整合教学中给我们做出的示范,我也将向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