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走进岳校的精神世界 ——听岳亚军老师《短文两篇》课堂教学有感 王蕾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正如岳亚军老师所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最根本性的变化应当是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路径的整合和评价的整合。岳老师所提出的整合教学当真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思想。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是以单篇教学为主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显得重复而又低效,零星而又机械,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也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导致教师重灌输,重应试知识,轻自主,轻素养能力。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整合教学显现出了它的优势——它有利于集中系统全面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彼此迁移,归纳整合,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地实施教学。那么如何将整合教学真正实践在具体课堂中,岳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和精神的洗礼。

  一、新颖的教学设计

  首先通过朗读无标点的课文、了解两位作者生平事迹以及让学生尝试构建两文的结构导图,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以及初步感知三位文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带着满当当的脑子走进课堂,最让我惊叹的是“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一教学环节,岳老师设计了精妙的问题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证据来表达自己观点”的要求又使学生再次研读文本,走进文章后又走出文章,利用课前助学资料的提示,了解在不同时代,同样高洁傲岸的文人会有不同选择的客观原因及自身选择的主观原因,这一环节设计得让人惊心动魄,让学生头脑风暴,让听课老师毛骨悚然后拍案叫绝。学生围绕话题进行系统思考,并且有证据地回答,的确生发了整合教学之花的独特魅力。

  二、巧妙的问题情境

  关于问题情境,我也尝试归纳总结过很多方法,局限在单篇教学。

  (一)于课题处生疑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短短几个字里往往隐含着丰富的信息,从此处入手,常常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在阅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作者面对这块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等问题,很具有针对性。

  (二)于细节处生疑  比如在上《散步》一文时,笔者抓住了开头的细节提问:“‘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如果写成‘我们全家在田野散步’不是更为简洁吗?”经过探究,学生领悟了其中的深意,也懂得了把握细节的重要性。

  (三)于看似矛盾处生疑  文本中,看似矛盾之处,其实往往大有嚼头。从此处质疑,可引导我们更深一层地探究作者的思想。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段时,笔者抓住了“似乎”与“确凿”的矛盾,让学生明白了这两个词在这个特定语境中不但不矛盾,而且显得很合适。

  (四)于行文怪异处生疑   文本中行文怪异,总令人费解,也必定事出有因,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我们千万不可轻易放过,细细探究,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发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一词与“欢笑”搭配不合适,况且,与文中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似乎也很不协调,显得十分怪异。话音未落,就有一个学生发言:“为昔日的欢笑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紧接着,又有学生站了起来:“埋葬”多了一层故乡沦丧的沉重感和悲愤之情。”

  当然,质疑的方法并不仅仅以上几种,还可以从修辞方法、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质疑。这是之前就单篇教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的方法总结,但是在本节课中,“穿越时空对话”串联了三篇本文、三位文人风采,的确是高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先进的整合思想

  从岳老师的这堂课折射出整合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跟随师傅学习三年,也对单元整合教学有浅薄的实践思考。

  (一)异中求同,抓住联系,奠定单元教学模式基础

  抓住单元内不同篇目的联系是实施单元教学模式的基础,同一单元内的不同课文就是一粒粒散乱的珍珠,教师必须寻找到一根细线,才能串联起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这个细线,就是单元不同篇目的练习,也就是相似点,这就是实施单元教学的基础,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体裁,亦或是写作手法,也可以是共同的学习方法,总之要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以此作为出发点,串联起整个单元的课文,才能使同一单元内的不同篇目以单元教学模式呈现。只要教师好好钻研文本,寻找到每一单元的课文之间的练习基本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同一体裁——写景抒情散文,第二单元同一题材——挚爱亲情,第六单元同一种写作手法——神奇的想象。

  (二)同中求异,抓住区别,寻找实施单元教学模式的切入点

  同一单元内的不同课文是有联系的,有共性的,但是肯定还是有个性的存在的。所以这时候,师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共同研讨共性下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又是因何原因而存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单元内的所有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切入点应该放在比较阅读上。这样不管是共性,还是个性,都是可以准确抓住的。常用的比较阅读的角度有以下几点: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及身份区别出发,从语言特点出发,从思想情感出发等。师傅的这两篇整合就应该属于从思想感情、文章主旨进行整合,或者比较阅读。

  (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解锁单元教学起步难困境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联系和区别决然分开,应该是两者相符相成的,应该是几个要点综合分析比较。比如说作者身份对语言风格的影响,时代背景对文章体裁和写作手法的制约,作者经历对语言风格及思想情感的影响,教师要根据具体篇目选择针对性强的比较阅读方法,把单元内的课文整合在一起,把散乱的珍珠,用一根绳索衔接起来,达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效果,用老师的整合意识使教材中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呈现一个知识框架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而不是一种呈星星点点的零星散乱状态。学生在对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既具体细化又整体宏观的理解的探究过程中,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训练,达到学一单元通一类的效果。

  整合教学,是指学科组的教学计划必须将课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写作训练作为一个整体考量,从备课到课堂到最后的当堂检验必须做到连贯一体,实质也是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因此,整体教学实施过程,备课对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单篇教学,本身只要教师吃透一篇课文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而单元整合教学,显然教师要读透一单元的课文和综合实践活动、写作训练的要求,才能游刃有余,甚至在具体上课过程中,还有可能生成的东西变多,教师的处理生成的能力还要在提升。再加上近几年语文教材的变更,“吃老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上课所需,面对如此难上加难的处境,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和整合能力,才能够提供给学生比较好的比较阅读的点,才能发挥出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才能用更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事半功倍。我也愿意追随岳老师的脚步,不断走进岳老师的精神世界,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思想,一直走在专业教语文的道路上。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