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灌”和“ 惯” 冯小玲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周三聆听了岳校长的《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课——《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初一语文学科组本周也同步完成了这两课的教学,对于刘禹锡、周敦颐、陶渊明等人的精神品质,学生肯定也是笔记写得妥妥的。只是回过来反思一下两种课堂细节,我的课堂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是怎么得来的?岳校的课堂又是如何让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的?

  一、我的课堂:

  《陋室铭》一课中,探讨揣摩人物的精神品质时,我的设问如下:

  1.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有哪些,侧重点分别是什么?描绘陋室真正目的是什么?

  2.品结尾:结尾用了什么手法,来强调表达作者的节操和情怀?

  《爱莲说》一课中,

  1.七个描写莲花的短句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请你具体分析每句借物喻人的写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牡丹、菊、莲分别代表怎样的人?写牡丹、菊、莲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二、岳校的课堂

  情境创设——穿越时空的对话

  对话情境一:有一天,陶渊明和周敦颐应刘禹锡的邀请,来到了刘禹锡的陋室。三位“鸿儒”围绕《爱莲说》的对话:

  刘禹锡:周老弟,最近拜读了您的《爱莲说》,写得真不错啊!

  周敦颐:两位老兄好!还请两位老兄多多指教啊。

  陶渊明:周老弟啊,非常感谢您在《爱莲说》中写到了我,不过有一点我想请教,在文章里您是表扬我呢,还是批评我呢?

  假如你是周敦颐,你的回答是: … …

  (要求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话情境二:三位鸿儒围绕《陋室铭》的对话

  周敦颐:刘老兄啊,如果陶兄选择了隐居式,我选择了君子式,您作为一代诗豪却身居陋室,您选择的是哪种生活方式呢?

  如果你是刘禹锡,你的回答是: … …

  (要求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比较反思

  1.教学目标的达成:我的课堂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三位人物在文本中表现的精神品质,在两篇文章中托物言志的含义。基本上停留在知识层面,也许学生到了另外一篇课文或情境中,就不知道什么是“托物言志”“衬托”了,也许学生根本没有认识这三位人物的个性特征的异同点,只是背了一些关于人物精神品质的关键词语而已。这种“灌输”的形式非常明显。岳校课堂达到的目标是:认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消极隐居式和积极有为式,启发学生形成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理解正称与反衬。这是把学生往能力和情感态度层面引导。

  反思我这样实施灌输法的老师,认为能力是天生而不可改变的,能力弱的学生想超过能力强的学生只有更加“勤奋”更加“努力”,老师唯一的价值则是提供“更多的”知识。这也是为何学校中有这么多的老师不学习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原因。这种观念下的老师认为语文老师只需要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就足够了,学生学不会的唯一原因就是“笨”或者“不努力”。正是在这样的观念的教育之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很轻易地就被转化为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学业负担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由挤压学生学习时间带来的身体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更不用说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双减”的提出是非常及时的,但是双减的前提是保证教育质量不下滑,假若学习时间缩短,在现有的灌输法为主要教学模式之下,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则是必然的,因为灌输法的人类和教育观认为“能力是天生”的、不变的,对于灌输法来说,缩短学习就是成绩下降。在学习时间减少的同时掌握同样的知识量,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方可。知识点是学不完的,只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情景中解决问题,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恐怕就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吧

  2.课堂设问的方式:我的课堂设问是中规中矩的,应试痕迹很明显。问题直指语文常用专业术语“写作手法”“表达情感”“写作目的”“语句作用”之类的很多。常此以往,学生面对考试题目也许会熟悉,但对语文可能会越来越没有兴趣,因为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激不起探究的欲望。而岳校课堂中,创设了一个大情境——创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的想象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对话,解决疑惑。这种想象探究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胡说八道,每段情境下老师都强调了回答的依据——“要求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一种阅读思维习惯:问题源自文本——回到文本寻找依据——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内容,构建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新样态,研制了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岳校在自己的反思中写道:“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生成需要突显知识的情境性、整体性、实践性与个人性。”唯有让学生在一个一个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做各种任务,学生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各种语文能力才能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当务之急我需要做的事情:反复研究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改变落后的理念,改变“塞给学生”快餐式教学习惯,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在平时的常态课中。以现有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去重构新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去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去重构学生的学习情境,去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去重新组织学习资源,把评价嵌入在学习过程中。我必须把原本的教材转化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载体。总之,老师要逐步养成一种新的教学思维习惯——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整合教学。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