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岳校长的《爱莲说》《陋室铭》的整合教学。选取这两篇文章是有道理的。《陋室铭》与《爱莲说》的文眼构思非常相似,所谓文眼,即文章标题,文章标题对于整片文章有着关键性作用,《陋室铭》与《爱莲说》文眼都是三个汉字,这三个汉字说明了文章的内容。其中,《陋室铭》中的“铭”是一种文学体裁,刘禹锡使用“铭”这种文体来营造出文化上的错位感,以此来表达陋室中蕴含的文化。周敦颐在创作时,与刘禹锡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爱莲说》中的“说”也属于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一种,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问题和事情的思考。莲花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者将此作为描写对象实际上是非常吸引的,与韩愈的《马说》不同,莲花是佛教中的圣洁之物,对于莲花的描述也可以营造出文化错位感,同样表达了作者敝帚自珍的思想观念。
师傅给这堂课的主标题是“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刘禹锡与周敦颐在文章中表达出类似的文人精神,他们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具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他们利用这种文章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洁人生的追求,表达出自己张弛有度的哲学思想。刘禹锡推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情怀,在达官贵人的眼中,这种场景是十分荒凉的,但是刘禹锡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这种环境的喜爱之情,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表达出了作者的儒雅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环境十分宁静,同时从侧面表达出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表达着自己对于君子品格的热爱,莲花是他的心灵寄托,实际上,菊花、牡丹花与莲花是代表三种价值观,菊花是隐逸的思想,逃避现实,追求世外桃源;牡丹花追求富贵,爱慕虚荣,莲花则代表不随波逐流的思想。这与当时社会推崇的儒家思想存在偏差,与佛教慈航渡世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两篇文章当中,刘禹锡把陋室作为自己的精神外化象征,而周敦颐把莲花作为自己精神外化的象征,两个人都以此表现出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有着一种正直和高雅的品格。这种文化上的方向就是从人格到人格的物化精神过程。刘禹锡在《陋室铭》当中就表现出一种闲淡自适的精神,并且包含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物化精神。虽然天命运行有常,但是这种自然的规律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服从的心态,刘禹锡也有着一种对于人生众多磨难的积极精神,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规律的能动作用。而周敦颐同样也是表现出对人生的进取心态。因为“出淤泥而不染”就是表达一种对于世界的进取心态,圣人入世而济救凡人的心态,不会因为淤泥而不愿意给世人带来美好的香气和美好的景观。这些内容,我们备课的时候也会涉猎,但是很难和学生讲出来,但是师傅却能够巧设情景,让学了解,并能讲出来,这个是需要对学生把握之后才能设计出的教学环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