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将教学内容依据主题、写法等角度,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其特点是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真实情境下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真实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今天岳校长开设的研究课《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以<陋室铭>和<爱莲说>为例》对整合教学进行了示范教学,让我对整合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贯穿课堂的主题要集中
本课的教学主题为“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契合。本单元集中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对于《短文两篇》而言,是要学生了解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这节课共有两个学习活动,一是课文内容的梳理,二是穿越时空的对话。第一个活动是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包括涉及的写法。第二个活动是借助三位古人的对话来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精神境界。从教学目标达成来看,第二个活动直指课堂主题,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人物,但第一个活动与主题的联系却并不大。对于课文内容的梳理,从课堂呈现来看,更侧重于行文思路与写法的辨析,并未过多涉及到作者的人物形象。这样两个学习活动就有一种割裂之感,之间的衔接并不顺畅。这个环节如果在最后能提及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的话,既可以自然过渡到下一学习活动,也可以以此奠定对人物形象讨论的思想基础——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其实多停留在教材教参上的解释,缺少更为深刻深入的分析思考,而第二个活动正好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此加深理解。
所以在整合教学时,学习活动之间要建立联系,既要着眼于体现整合的主题,又要使学习活动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连皮带肉地生长”。
教学内容要凸显文本价值
让两位作者与文中人物穿越时空对话,这个教学情境新颖而又真实,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求欲。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立足于作者视角,结合相应语句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即精神世界)。很多时候,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常常会有两个误区:一是不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而是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脱离或架空文本来分析;二是不从作者视角出发理解文本,不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把自己的“读后感”来取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学习活动很好地规避了这两个误区,学生不立足文本、不从作者视角思考,便很难做出回答。
这两篇文本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志趣与精神追求,教学立足点应该是在刘禹锡与周敦颐的人物分析上。从课堂呈现来看,第一个对话探讨的是周敦颐对陶渊明的评价,侧重点是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上,这点值得商榷——分析是否偏离文本价值,而有跑题之嫌?——虽然我们从周敦颐的评价中,可以间接体会到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但作为“托物言志”的手法,“言”的应该是作者的“志”,而非别人的“志”,所以重点宜为分析周敦颐的精神世界——不妨问问陶渊明,像周敦颐这样的精神追求,他是否赞同。对于陶渊明的形象分析,其实文中在写“菊”“莲”“牡丹”时,作者已经通过不同的语序排列暗示出来——文中三次提到“菊”“莲”“牡丹”,但前两次都是“菊”“牡丹”“莲”,最后却是“菊”“莲”“牡丹”,这细小的语序变化暗示作者对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持有委婉批评之意。
说句题外话,作为后辈的周敦颐,即使真对陶渊明有所批评,他会直说吗?
在进行内容整合时,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很多也都有研究的价值,但并不是有价值的就是最好的。王荣生教授提出,要根据文本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文本作为“这一篇”的特点,就是我们在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文本价值。因此在进行内容整合时,我们不能贪多求全,或是一味追求新颖独特,而忘记了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