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柳暗花明又一村 范燕丽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师父今天的课就如一场及时雨,让我忽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现在的教学处在一个瓶颈期,就是依旧是单篇教学。如师父今天上的《陋室铭》和《爱莲说》,初一时我上这两篇文章时就是单篇教学,第一节课讲解一下背景知识,梳理字词句,第二节课分析一下文本内容。到现在初三复习这两篇文言文时,依旧是背默字词解释,句子翻译,顶多课文内容再给学生梳理一下,感觉和学新课没有什么区别。学生新学文言文时,每一篇除了内容不一样,流程基本一样,复习时依旧如此,所以对于语文的学习,慢慢就感觉有点无聊,作为老师,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但听完师父的课,我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师父所说:“文本的意义不在于文本本身,而是在字里行间,在于积极的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想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需要特殊的设计,提出与众不同的教学问题,而不能只是简单的灌输或专注于离散的阅读策略。教师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帮助学生克服误解,让他们知道阅读不仅仅是解读,以及帮助他们知道当孤立的解读不产生意义时,而且让他们应当明白,建立个人经验与文本生活之间的联系,才能从自我体验走向理解性的学习,才能在理解中领悟文本的意义。”所以师父的课堂不仅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也感觉很有趣,哪怕教过很多遍,依然很有跟着学下去的欲望。师父设计的问题以情景式设问,不仅有新意,还有深度,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就愿意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去参与课堂,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就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也打打问号。

  师父的课堂行云流水,没有一处废话,每一句话都有作用,这也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比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师父要求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好习惯,我如果注重好的习惯从每一节课堂抓起,就不用到初三还要不断强调做题时要做好圈点勾画;比如师父在设计“学习活动二,穿越时空对话”这一环节时,问了一句为什么周敦颐要称刘禹锡和陶渊明为老兄,看似无意,实则是引导学生关注文学常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很乐意积极的去了解记忆。想想我自己的课,这样的知识点处理,可能就是第一节课一开始课件放一下,我自己读一下,最多就是让学生读一下,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去了解,所以导致学生对于文学常识这一块很生疏。再比如,师父的课堂很注重学生的表达训练,如学生在回答“假如你是周敦颐,你的回答是: ……(要求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问时,师父要求学生用几个词而不是一个词来回答,当学生回答:“可能是 ……”时,师父立马提出:“现在回答问题用,我的观点是……”,回想我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流程有没有完成,学生的回答是不是我的预设,没有很好的去关注学生的表达,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实很多学生在试卷上答题不规范,往往是我们课堂上没有很好引导的结果。

  常学习,多反思,早进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