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教学无痕处 水到渠成 ——《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听课札记 曹小凤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春光明媚的午后,师傅亲自走上讲台,为我们带来一节新课标思想引领下的示范课——《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即《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

  这两篇文章选自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当听到师傅也要开展这两篇文章的整合教学,我十分兴奋:师傅会怎样设计教学呢?

  师傅的课堂教学共两项学习活动:第一项是课文内容的梳理,第二项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一是对第一课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为活动二中更好地展开合作讨论和交流探讨任务的精神世界作铺垫。

  听课时,活动二的任务情境一呈现出来,我便深感惊艳。这里不是简单的呈现交流探讨的主问题,而是创设了对话情境:陶渊明和周敦颐应刘禹锡之邀,来刘禹锡的陋室做客。在这样的情境设置中,学生自拟为古人,循着文本,自觉去探究古人内心世界,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情境中的两个主问题也是精心设计。问题一:陶渊明问周敦颐,周文中提及陶是褒是贬?这是一个充满思辨的问题,学生要想阐述清楚,必须深入文本,嚼文嚼字,同时深刻认知“消极隐居式”和“积极有为式”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阐述清楚了这个问题,学生也就自然习得了“正衬”和“反衬”的写作手法。问题二:周敦颐问刘禹锡,刘选择的是哪种生活方式?这个问题同样极具思辨性。听课中,学生的表现着实令老师们惊喜。学生不仅就《陋室铭》一文探究刘禹锡的内心世界,还联系七上学习的刘禹锡诗作《秋词》。

  由此可见,精妙的探究情境和精心的主问题设计,完全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于是,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教师牵引下的学生之间睿智而热烈的交流,而教学目标就在这样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实现。这便是教学无痕处,水到渠成。

  刚刚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听完师傅的课,再读这段文字,我心中大底明白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语文课堂该是什么样儿的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