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助学案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8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助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能在疏通文字,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两篇短文的结构导图。

2. 借助助学资料探讨人物的精神世界,能有依据地说出周敦颐和刘禹锡的品格特征。

二、 学习重点

基于证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 助学资料

1.与陋室相关的传说

传说刘禹锡被贬和州之后,势利的和州知县起初给他安排了老旧的小三室房子,在城南江边而居。刘禹锡便知此官小人也,虽不明辨,却有些鄙夷不屑,就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得报后很生气。你想“思争辩”是吧?便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搬到了城北,房子减小一半,三间变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垂柳依依,河水清清,房虽小可环境还好,刘禹锡便不与小人计较,并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蜗居于此,还有虎落平阳思再起的心思。于是,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的“棚户区”,这里既不靠江也不靠河,周边满眼脏、乱、差,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看你还有雅兴、诗性吗?半年之内,三易其舍,势利知县实在是欺人太甚,他遂愤然提笔写下了这鄙夷愤俗、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诗成后,随请柳公权书“陋室铭”,并请人刻之成碑,立在门前。至此,《陋室铭》以陋室而名,陋室以《陋室铭》而传,历千载而不衰,享誉古今。

2.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

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是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他会经常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什么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月亮为什么有盈亏圆缺,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他的父亲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骨。他虽在各地做官,但俸禄甚微,来到九江时,他还把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黄庭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不聊生。他虽也做过几次官,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回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避战乱他曾两次逃难,仇家一把火又将他可怜的家产烧了个精光。但在他的诗文中却找不到杜甫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式的哀叹。反倒常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权、财、名、苦所累,永葆一颗平常心的境界。他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丢人格;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发牢骚,不和自己过不去。也就是《桃花源记》里说的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我们没有理由责备陶渊明为什么不像白居易那样去写《卖炭翁》,不像陆游那样去写铁马秋风大散关,不像辛弃疾那样把栏杆拍遍。陶所处的时代没有辛弃疾、岳飞那样尖锐的民族矛盾,他也未能象魏征、范仲淹那样身处于高层政治的漩涡之中。陶渊明的背景就是一个字,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他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四、自主学习

1.在学完课文之后,学习尝试建构两篇短文的结构导图

 

 

 

 

 

2.独立钻研,回答下面两个问题。(请结合相关助学资料并依据课文内容表达,做到观点明确,证据充分)

问题一,周敦颐对陶渊明,是褒扬,还是贬抑?

 

 

问题二,刘禹锡的陋室生活,是周敦颐式,还是陶渊明式?

 

 

五、课外练习

背诵《六悔铭》,并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阅读感悟。

六悔铭(北宋·寇准

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

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