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庄烨 听课札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凡人时代的人文精神——王小波的启示

庄烨

我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要走进课堂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一方面王小波丰富的经历和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初二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隔阂,另一方面王小波的表达多带有隐晦性,让学生理解起来难上加难。

根据以上的学情,我定下了通过读文章带着学生认识王小波的总思路。从初识王小波——了解他的精神家园以及他构建精神家园的方法,到再识王小波——理解他凡人时代的人文精神,到最后联系自身——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支离破碎的解读文章,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能自然而然地了解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

在初识王小波阶段,我主要紧扣文题,带领学生走进王小波的精神家园。但是作为一篇杂文,作者的表述非常隐晦,学生要去抓住他精神家园的特点也是有难度的,这时候教师的搭台阶尤为关键,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安徒生的精神家园,“是一片着火的荆棘”。学生一对比立马发现了紧跟其后的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当然他不像安徒生所描绘的那样,他用“宁静的童心”来看待人文事业,觉得知识分子给自己保留的这一片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温馨和诗意,好像是夹在两个开满了紫色牵牛花、每一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的竹篱笆之间的一条小路;那里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刀光血影,那曾经用来烧死前贤的火刑和勒死先哲的绞刑架也不见了,因而所谓牺牲和英雄等为过去人们所推崇的那一套观念、偶像和价值,随之也失去了永恒神圣的意义。找到精神家园后,需要带领学生去寻找构建的方式,这里依然采用对比的手法,先是苏联式的死记硬背和中国传统式的强制惩戒,王小波构建他精神家园的方式可谓很特殊,他自小爱读书,曾在文革时期偷书看,和他的哥哥讨论古希腊哲学,长大后没有停止追寻知识的脚步去世界旅行,这些都体现出他对知识永远渴求,对事物永远好奇。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去概括不同时期的事件,在事件中去梳理王小波的构建方式的与众不同,一切从兴趣出发,自然而然地形成。

对于文章主旨的探讨,主要在“再识王小波”阶段。对于王小波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表面,他对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极为推崇和坚持不渝的。因此,他反对以任何形式向人们“灌输”、甚至强制别人信奉某种哲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在自己长期的学习、生活、实践和思索中,形成自己的哲学信念;而他之所以选择艺术这种生存方式,也绝不是因为他从某种外在的或神秘的力量那里承担了神圣的“使命” ,而是因为他喜欢艺术(小说),能够从艺术创作中获得人生中无可替代的最高快乐,艺术因而也就成为他个人的一种真正的兴趣。这样,“人文精神”在他的身上就主要表现为:个人出于对科学或艺术的热爱而对真理或美,也就是对“知识”的执着和追求;而在他看来,“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这是一种兴趣”。正是由于他把人文事业当作个人的一种“兴趣”,所以在他的眼中,当代的人文事业已经失去了“英雄”和“圣贤”那种格调,弱化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王小波就是典型的凡人。在他的言行中,我们看不出古代圣贤的任何一点踪影。他不认为自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圣贤或文化英雄。他对总想匡正世道人心的“使命感”也颇不以为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王小波已然天真到把他自己也置身于其间的社会环境想象为美妙天堂的地步;他无论在思想或实际上,也并没有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进行批判的权利和本分。相反,所周知,他不仅公开声明自己当然拥有、而且相当出色地利用了这种权利,在可能的范围内克尽了自己的“本分”。只是他晓得,知识分子对社会所能承担的责任实际是很有限的。像王小波样,自觉地从自己的肩膀上卸掉“救世英雄”的重负,退而在个人趣的激发和导引下去开辟自己人文事业的天地,以从中获得人生的乐趣,也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所以他的精神家园从神坛来到人间,是平凡而真实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