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札记
牟文磊
近日,我校开展骨干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活动,我有幸聆听同组骨干教师们的精彩课堂,上课的内容分别为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和《红楼梦》选段《刘姥姥进大观园。因为课务安排的原因,后一篇课文只听了两节课,以下主要谈谈关于《我的精神家园》的听课感想。
作为一篇选自读本的文章,这大大增加了教师教的难度。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展现出对于文本不同维度的解读,令我眼前一亮,也让我意识到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包括三个层面: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阅读教学通常关注第一个层面,即文本写了什么。例如:写景抒情文本,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论说文本,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写人叙事文本,刻画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一阅读层次虽不能省略,但与普通读者的阅读层次并没有本质差异。有些学生感觉“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与文本解读层次较低不无关系。因此在拿到一个相对陌生或是完全陌生的文本时,我们不妨从这三个维度进行文本的解读。
肖培东老师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前的思考总结为以下十点:1.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征)2.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写作背景)3.这是写什么的文章?(文本解读) 4.这是怎么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形式)5.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单元目标,编者意图)6.最能体现文本特色的重要语段是哪几个?(教学聚焦)7.当下,我们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教学价值)8.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可能是什么?(学情预判)9.教材本身提供了哪些助读资源?(教材资源)10.与相关联性的文章有哪些异同点?(联读整合)
根据以上理解,我将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关于“精神家园”和“童心”的观点。2、能读出作者文字中的思辨和幽默。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整体把握”中,我将设置以下三种引导学生梳理文字的问题情境:1、谁的精神家园?我的什么家园?我的精神什么?2、第一段中“我”不后悔什么?第二段“我”对什么不羞愧?第三段“我”总觉得什么?第四段“我”觉得什么?最后一节“我”只能说什么?3、作者建立精神家园的阻力和助力分别是哪些人、哪些事?
希望今后多一些这样的活动,让我能参与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