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杨蕾 听课札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听课札记

杨蕾

历时四天的听课活动圆满结束了,于我而言,每年的这类活动,过程即培训,参与即成长在听课期间,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和思考,可能还不够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总结反思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1、教学的艺术绝不止一种。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骨干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驾驭课堂的能力强,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初三的年轻教师朝气蓬勃,往往能另辟蹊径,对问题的处理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此次活动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2、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王小波的文字我是不感兴趣的,《我的精神家园》我也是看不懂的。但是梅丽玉老师的课堂,从读人到品文到悟道的引导,让我一个旁听的老师也不自觉的被带入情境,激起阅读王小波的兴趣。其中固然有猎奇的因素,但是学生通过一次学习经历,获得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和兴趣,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经过时间的洗礼,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难道会不明显?梅老师的这堂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展示,看似无为而治,其实功夫在课外,正是印证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3、教材的研读必须深入细致。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处理直截了当的呈现书上的内容,就会把获得语文知识的思维过程掩盖起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系统的理解,才能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在设计上有创新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本次骨干教师展评课《我的精神家园》是课外的文章,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凭借的就是各位老师对文本的钻研,这样的较量更显实力。反观自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对这一环节的落实,避免对教参的过度依赖。

4、教学问题的设计务必反复斟酌。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深入思考,反复思考,特别要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预设学生的答案,然后再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当一个问题抛出,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的时候,教师必须重新回顾问题的问法是否严密,可以如何修改才能使学生思维更精准。这样学生的课堂反应、当堂生成都可以在教师掌控之中,不至于乱了章法。此次听课活动,我特别有意识的关注了各位老师的问法。看似随意轻松的教师话语,其实背后蕴含着教师很多深层次的努力。语文老师的高品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来说,是语言环境的熏陶,是书面语言的示范,是规范语言的引领。一个说话自信、乐观、睿智的教师,其学生也必然会在耳濡目染和强化训练中学会更自信、更精简、更高效的发言。我希望学生能在一个自信睿智、条理清晰的教师引领下,成为能够响亮的读书,从容的思考,七嘴八舌的议论的新生代力量。

5、拓展延伸与文本的关系。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与补充,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是也不能随意拓展延伸。如若过多的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脱离文本,那便是舍本逐末了。拓展延伸的立足点应当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切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刘姥姥进大观园》很多老师或多或少的提到了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但是这个拓展延伸应当服务于刘姥姥这个“小人物的大智慧”以及“喜剧的内核是悲”。这样多元立体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6、学生的整合能力。我们这个时代要教学生什么?今后这个社会需要怎么的人才?资讯爆炸的现代,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甚至比培养其研读能力更为迫切。老师的教学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过程。所谓的大单元教学或者是任务群教学更是迫切需要学生应用整合能力。无论是课前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还是课堂的补充资料,都应立足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或回归于文本的二次开发。只有老师先重视整合意识,学生才能更好的创新创造。

次的听课活动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我仍会对比赛的前前后后进行梳理和分析,不断完善总结反思,时时鞭策自己,为来年的基本功竞赛提前打下基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