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王蕾 听课札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初一初二骨干教师竞赛听后小结     王  蕾

为努力提高我校骨干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校长室、质管办组织了初一初二骨干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共10名教师参加本次比赛:关于八上读本中课外散文《我的精神世界》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参赛的十名骨干教师积极性高,研读文本、搜集资料、研究学情、精心设计,准备充分,呈现了十堂有亮点有特色的精彩课堂,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深佩服十位骨干教师在满工作量的前提下还能叫上如此精彩的额外答卷,从中也受益匪浅。

一、亮点与成效

十位教师同题异构,都具有极强的散文文体意识,通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来理清作者观点,循序渐进,达到了“深文浅教”的效果,努力追求以学定教的效果,以学生的质疑为切入口来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最关键的每位老师对本文的解读能力也很强,面对这样一篇很深的文章,他们的各自解读有共性,也有自己独到的解读,每堂课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位老师的课堂解读也各具特色:胡小凡主任从文体入手,深入探究童年写偷书和哥哥之间的故事的缘由以此来解读精神家园到底是什么?解读到就是表达自由的思想,从而延伸到王开岭的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冯小玲主任的课堂最具特色的是抓住“《》”和“:”“但”两个句式特征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很有抓手,学生的思路很顺畅,最后将标题解读为“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掷地有声,得知有法,再延伸到杂文的特点与力量,整堂课学生因为有了切实有效的路径所以读得特别透。周文杰老师井井有条地呈现“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观点”“思考精神家园”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娓娓道来。庄烨老师归纳的“在火里走”“在花里行”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学生对一堂课的记忆点可能就是这么一两个形象鲜明的词语。周玲老师亲切搞笑的课堂氛围在延续,通过写阅读提示、设计思考题、写美文推荐等新颖教学环节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美文推荐课。曹小凤老师通过“火中取栗”“绅士派”“遥望人类智慧星空”三个关键词带领同学们感知精神家园。张莉老师用自己的藏书来身体力行地号召学生来多读经典。顾奕老师用本文对“精神小伙”这个网红词汇赋予了新的定义,还有最后一首散文诗的形成也是首尾环合,点睛之笔。李月菊老师切换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多角度呈现对精神世界不同的解读,最后也达到了学文识类的效果。梅丽玉老师则是用她丰富的阅读积淀带学生自如地穿梭在各大名家之中,被她课堂上满满的人文气息所折服。

 

二、不足与困惑

(一)关于解读与拓展  

面对这样一篇很深奥的文章,学生初读基本都看不懂的文章,教师要给予切实有效的路径和抓手,寻找关键语句,寻找特殊标点,寻找转折词等方法的的确确是很好的示范,你会发现有了抓手,学生从整个班级层面上读懂的概率就大,引起共鸣的学生就不会是个别,而是整个面。部分老师显得太急太快,学生还没读懂文本呢,或者说仅仅只有零星几个抓住了要领,就基于拓展铺开,显然就一片混沌了。刘校也说过解读本篇文本最少要占到八成时间,用两成拓展绰绰有余,否则就会陷入本末倒置的尴尬境地。

(二)关于形式与内容

内容解读大致相同,环节设计的活动形式也就是个性化的处理,也是推陈出新的关键点形式可以追求新颖亮眼,但也要考虑与内容搭配是否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求新求异而求新求异。

    (三)关于深文与浅教

  1.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之过深或失之肤浅,要深文浅教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几位参赛教师都显示了非凡的文本钻研能力。

  2.降低起点,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为继。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对蕴涵哲理的课文,有不少老师偏好课一开始抓住表现哲理的句子,然后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的顺序。实际证明效果并不好。而从课文描写的人与事入手,体验人与事,然后才去理解蕴涵在人与事中的哲理,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得多。

3.突出重点,有所不为

  深文浅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教学重点同时是教学难点的,要去突破。是文章的难点,但不是教学重点,可以淡化甚至忽略。如,低年级的寓言、古诗的教学,寓意可以淡化,古诗意境的深入品味可以忽略;高年级的的辞藻华丽类的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忽略大部分词语的教学;对哲理性很深刻的课文,对人与事的感悟、体验要充分,对哲理的认识则可以点到为止。

4.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读的引导,就默读来说,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有边读边想象的默读,有深入理解词句篇章的默读;朗读呢,有为了了解主要内容的感知性的朗读,有在老师用语言或画面创设的情景中的体验性的朗读,也有分角色的体验性的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段特点,引导朗读或默读,并在读中体验。

  总之,深文浅教,教得深入浅出,是教学的高境界,值得我们去追求。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