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后的自问自答
自问一:关于几位老师都使用到“单元教学”的意识,是“矫揉造作”,还是“浑然天成”?
自答:眼下流行时髦的大单元教学,也许是教育时代变革的结晶,也许是编书者和教学的系统规划,又或者是如同裤子的款式,一个时代流行喇叭裤,一个时代流行紧身裤,一个时代又流行起牛仔裤,不过是时代的一阵风。我也不反对大家使用到“单元教学”的意识,只是抗拒“矫揉造作”, 把《我的精神家园》归类为八上第四单元一个部分合理吗?
一来,明明一本是部编版,一本是苏教版,风马牛不相及,也能生拉硬扯,说是一个单元系列,令人咋舌。
二来,一篇文章在一个单元,如同一个人在一个集体,我们固然要考虑这个集体的性质等,但是最不能忽略的确实这个集体中的个人的“个性”。像这样一篇文章,本身“个性”很强,单独挖掘就已经“绰绰有余”,故意归类到一个单元,显然就是“矫揉造作”。就如同你要分析马云的奋斗史,非得告诉大家他出身于“马家村”,然而这和他的奋斗毫无关系。
三来,也不能忽视一个视角叫“儿童视角”,你以为你讲的高大上,那是你成人的思维,“迎合听课者”。我认为上课的原则就是“迎合学生”,话语要贴近学生,要喜闻乐见,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节课他想学、能学到哪些东西。
自问二:有的文章确实很深刻,老师通过文本解读所领悟到的东西是否全部要教给学生?
自答:有一句话叫:老师有一瓶水,才能教孩子一滴水。关于《我的精神家园》确实是一篇较为深刻的文章。老师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理解到了一些“精髓”,于是就认为自己文本解读很正确,然后就拿来教一教学生,但是通过观课,我们会发现教师的理解层次差异很大,教授的差异也很大,学生呢,对于这篇文章的“精神内涵”,确实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对于一个“教材”,它不过是个例子,你要在一篇文章上费尽心力,将其挖透固然好,但是既然是个例子,应该教学生的就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你需要所有的知识疑问,都可以用百度百科解决,所以你教知识性的东西是价值不大的。把一篇文章中能“教”的东西找出来,学生能“掌握”的东西找出来,那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
我平时惯有的态度是“教得深”“教得多”不如“学得好”“学得透”。你文本解读能力很强,领悟到“一瓶水”,那么我们就教孩子“一滴水”,一滴学生还不太会的水,用恰当的方式,让他们学会,而且也能掌握,孩子们靠近了那个知识,掌握了那种方法,只觉语文就在身边,伸手可触,但你教“一瓶水”,他喝不下这么多,涨死了,也消化不了,何必呢?轰炸机一样狂轰乱炸一番,丧失了语文课的美感,而学生的感受呢,只觉语文很庞杂,是永远无法靠近的罢了。
自问三:备课到底备啥?
自答:我今年参加这个活动,才慢慢领悟自己备课的不足。因为备一节课,写好设计做好课件,我估计是要看10万字以上的内容才会做完。然后去上课,备好每一个环节,备好问题的预设答案,备好文本解读的内容。但是备课的熟练程度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经过反思,至少要达到文本基本会备,板书信手会写,学生的回答信口能评价,并能引导向正确的方向。那么这就需要所看的那10万字,全都积淀在胸中,甚至能熟练的吞吐,才叫备了课。
试上可以令我们如上过程变得熟练,但是如果没有试上呢?中间有环节遗忘了呢?学生的回答完全脱离方向呢?这些特殊的情况,应该都在备课范围内,只有平时细致,才不至于“措手不及”。“知不足,方能自省也”,深知自己的不足,我愿意也必将尽力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朝“精致”“精细”的备课方向努力前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