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曹鹏 听课札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听《刘姥姥进大观园》有感

《刘姥姥进大观园》进入了初中语文课本,成为学生了解鸿篇巨著《红楼梦》的一个很好切入点。课文仅仅选取了刘姥姥在大观园吃早饭的一个小小片段,其中可谓笑声不断、欢乐无比。然而,一个“笑”字背后的丰富意蕴却值得我们每位教师的去探究。只有我们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方能驾熟就轻,更好地带领学生去理解文章内容。本次初三课堂,几乎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讲到了“笑”的内涵,通过“笑”来分析各个人物的形象和背后的苍茫之感。

韩咏梅老师让学生给“笑”加状语,并且说明理由,学生就自然而然思考,他们是怎样的笑,史湘云是寄居荣国府的“女中豪杰”, 性格豪爽。被林黛玉批评为:充什么荆轲、聂政!同是寄人篱下,史湘云没有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小性多疑,她不拘小节、我行我素。因此,正在吃饭的史湘云,听到刘姥姥的一番话、看 到她滑稽的“ 表演”“ 一口饭都喷出来”是率性的表现:没有侯门深宅的忌讳 和过多的心理活动。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给予更多美好的期盼——打破封建枷锁的禁锢,释放人性的自由。

林黛玉因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门下。又因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育,大家闺秀的风范在此人身上最能体现。但她又生性要强、多疑,爱打趣别人、唯恐自己落什么把柄与人。因此,面对刘姥姥的精彩表演,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呦’”。她的笑充分体现了她大家闺秀的风范和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作者在林黛玉身上赋予是一种“女神” 的情怀。

贾宝玉在这座封建王府里地位独特:衔玉而诞的这位公子,上有被称 “ 老祖宗”的祖母的宠爱,又有作为当朝王妃姐姐的光环的笼罩,还有王夫人“独苗式”的呵护,外加外貌客人,受到上上下下主仆的喜欢。多重的保护使得这位公子“依宠而娇”。面对突如其来的“ 闹剧”,这位年龄颇不算小的“少年”竟然 做出了小儿形状。作者通过这一举动,在向人暗示:这是一位没有任何能力应对外界应变的人,只能寻找贾母这座靠山。

还有其它的一些人的笑,如惜春等,都是通过一个神态表现其人物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这类神态描写很常见,比方我们平时一直在学习的鲁迅这类作家的文章,一个“睨”字,往往有很多的意味在其中,我们教师需要从这些小细节入手,从而抓住大处。

其次是环境的内容选择,梅丽玉老师和常洁老师都关注到了大观园的景色,有利于学生把握刘姥姥和大观园这组对比,大观园是贾府高贵地位的象征,刘姥姥则是穷苦百姓的代表。二者并置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奇怪的错位感扑面而来。但作者偏偏这么安排,那就有看头。让乡下老太太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个气派十足、常人难以欣赏的地方。俗与雅,贫与富,贱与贵,小与大,凡此种种,无不形成巨大的反差,使人印象格外深刻。读者只看题目,就必然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刘姥姥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生活在社会底层,连生存都成问题,女婿也靠不住,迫于生计,只得自己出马,腆着一张老脸,拖着75 岁的身板,上门求助。读之,令人鼻酸。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向豪门大族乞求怜悯,试图分一杯羹,简直比登天还难。旧时代的读书人为了尊严与脸面,往往不屑于此。然而,身在社会底层、吃过种种苦头的刘姥姥,已经别无他法,她得代替自己的女婿去叩门。

刘姥姥也是一个喜剧人物。她有超人的喜剧天赋以及高超的制造喜剧效果的本领。她年逾古稀,饱经风霜,对于人情世态早已有清醒冷峻的认识。她的幽默之举,更多的是冷的、黑的、酸的,让人五味杂陈。

文章虽教完,但是就像所有的童话是写给成年人看一样,我依然觉得学生未必能从这一章节当中学到太多,怎样共情的阅读名著,依然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