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张玲 听课札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听课反思

张铃

本次致敬20周年骨干教师能力竞赛中,聆听了大家百花争艳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学期,同学们开始学习小说阅读。从第三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单篇小说,进阶到第六单元长篇小说的节选选段的学习。对于小说的解读,我一直都倡导多元解读,比如杨二嫂“既可恨又可怜”,闰土“既可怜又可恨”,菲利普夫妇不跟自己的弟弟相认,既有其自私的一面,也有下层小人物的悲哀。今天所学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我希望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刘姥姥既“可笑、可悲”又“可敬”的一面,教师主导不是一堂课的功夫,而是铺设在每一节课当中,努力落实语文“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这样的一篇小说,要努力结合整部小说内容理解其深刻内涵。那些昔日取笑刘姥姥的人,后来如何了呢?我引用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的材料,让学生明白:在贾府被抄、宝玉痴傻、黛玉之死、凤姐身衰力挫、以及贾府死丧接连的低迷、狼舅奸兄无视骨肉亲情,为一几私欲而卖掉巧姐的背景下。刘姥姥却千方百计的找人、赎人、安顿——巧姐。这个昔日被嘲笑的对象,见证贾家兴亡的人,却也是真正出力救助贾府的人。让学生懂得刘姥姥是一个可敬的人。知恩图报、善良、劳心劳力、破财化险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分析作者精心设置“刘姥姥”这一人物,目的何在?用刘姥姥的视角看尽贾府生活的奢侈;见证众人的命运、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用刘姥姥的搞笑,引出各具性格的贾府众人,用刘姥姥的前后三次进贾府,给小说叙事一个线索和伏笔(千里伏笔)。欢声笑语终散尽,牵挂当日欢笑人。最后让同学们以本文为契机,开启《红楼梦》的阅读之旅。

这节课上下来,还是有些遗憾的,在赏析众人各具情态的笑时,大部分学生也不能体会这些笑之间的细微区别。说明我在语文教学精细化、细微处做的还不够。但学生发散思维较强,在创设语境探讨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并不拘泥于我所给的某一点,而能从我前面给的素材和文本中比较全面的评价刘姥姥,以至于所花时间过长,最后笑与泪这个环节完全没有时间引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要通过主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读和说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创设语境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现在的中考也在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细微化深层次阅读。对学生的思维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细微化的深层次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显得意义非凡。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