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排第几位?——听课感悟
刘怡
本周有幸聆听了语文组骨干教师的展评课,前辈们在教材解读、情境设置、环节设计、教学生成等方面都让我意识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现将听课学习感悟尤其是自己的反思总结如下。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选择的妥当与否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而“文本解读”与“以学定教”则是规约教学内容不偏移的两大主要抓手,不同教师对同一篇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是真正在课堂上,教师的文本解读与学生的学情到底孰轻孰重呢?
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这篇课文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本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刘姥姥的形象完整地呈现了,可以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展现贾府生活的奢侈和许多人物的形象,并为其中人物的命运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因此,在细读文本之后,我发现本文的教学重点很多:单元导读中“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是重点;旁批中“刘姥姥明知道是拿她‘取笑儿’,为什么还积极配合”是重点;阅读提示中“结合整部小说,了解这个人物在全书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重点;还有“众人各具形态的笑,反射出不同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更是重点;同时《刘姥姥进大观园》进入初中语文课本,成为学生了解鸿篇巨著《红楼梦》的一个很好切入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走进经典名著,也是重点……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进行的文本解读固然万分重要,但教师解读文本之后的重点是否都要教授给学生呢?王荣生教授指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正确”,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教师教了什么很重要,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什么更重要。因此我认为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基础,但依照学情,挖掘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凝练出恰切的教学内容更应排在第一位。
特别是在进行二次备课时,“以学定教”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备教《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时,我发现学生的学情是:超过半数的同学没有读过《红楼梦》。既然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怎么来探究刘姥姥在全书中的作用?连文章中出现的人物都不认识,怎么分析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态的笑?因此分析刘姥姥的作用和各具情态的笑真的是教学重点吗?而这一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这一篇”激发学生阅读“这一本”,才是教学的重点。为什么在各具情态的笑中没有写到李纨、迎春和宝钗?不需要将他们的身份和性格告知学生,再让学生来赏析,而是让学生知道,答案都在原著中,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原著中,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念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学生的学情也可以得出,此篇课文放在第六单元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用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更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文本解读”与“以学定教”并重,进一步提升素养,进一步优化课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