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周文杰 听课札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很关键

                             ——骨干教师展评课听课札记

确定文本体式

过去的教学,不论什么样的课文,教学流程一般都是“整体感知——理解文本——探究文本”,都在仿照记叙文、散文教学的套路在进行。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是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阅读是对某一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文体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常常混淆文体,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文章理解力的发展。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篇文艺随笔(也可以叫杂文),这类文体(包括说明文、议论文、新闻等)的特点是“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主要是为了了解周围的世界。读此类文章,需要的更多的是读者的理性思维,而无需过多的感性认识和阅读体验。而诸如《背影》《昆明的雨》等文章(即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属于典型的文学类文本,其特点是“为文学体验和审美鉴赏而阅读”,主要是为了理解和欣赏文学性作品,读者需要带着审美的眼光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类信息类文本的阅读路径。

确定教学流程

既然阅读这类文本是为了获取和使用文本传递的信息,那在教学流程上就要体现这一文本体式的特点。一般来说,其流程分为理清思路(整体了解文章结构及大体内容)——理解文本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读懂文本重点句的思想、观点——对作者观点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结合自身实际理解作者观点。

回到本课的教学流程上,其具体操作应该是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然后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以及作者的观点;对作者观点进行质疑评价;联系生活实际,批判性理解作者观点。

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关注两个点: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这篇文艺散文主要回忆的是作者从幼时起就培养出的读书习惯对其生命的重要影响,表现其对“人类智慧星空”的探索与思考。它不同于散文,散文更多地是抒发作者本人的情感体验,而本文更多地是表现作者对阅读、精神世界的看法,因此首要的就是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哪些观点,重点剖析那些最能体现其人生思考的语句。这些东西若撇开不讲,那本文的文体特点就无从展现,学生只会把它误当成一篇有思想的抒情散文而已。鉴于学生认知程度与未达到理解作者观点的程度,所以有些老师选择“深文浅教”——这个教学策略是对的,但是很多老师没用好。“浅教”不是说不教,而是不用挖得过深,以学生能够大体理解即可。但一些老师把文章思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词句都忽略了,亦或是从中简单挑了一些自己能够读懂的内容来教学。这就好比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我读不懂,我就从文中挑了几句表达观点的语句来分析,问你为什么不讲中心论点,回答说“深文浅教”,这就是典型的耍流氓。

其次是怎么教。很多老师教学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内容的理解上(包括初三上《刘姥姥进大观园》也一样),颠来倒去就在内容上做文章,甚至还花了很多时间延伸到整本书的思想上去。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实质。了解文章说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写”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朱自清先生说“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不去研究文章如何说,很多的语文学习就是架空的,进入不了文本之中。王小波的文章,它不是靠议论文那般用缜密的逻辑来说服读者,而是依靠自己智慧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思考,以期读者能有所启发,而其智慧的方式,就是他个性化的语言。他的妻子李银河说过,王小波的文字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其特点在哪里?本文给出了两个关键词——形象而深刻,幽默而冷峻,这两个词的确能概括他本文以及大多数杂文的特点。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对语言特点的分析,思考它们为何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同理,分析刘姥姥形象时,与其灌输他人对其的评价、教参给的盖棺定论,还不如细细品味描写刘姥姥言行的语句,比如用词、标点、句式等等。通过分析描写具体人物言行的语句,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这才是具体的阅读方法,也是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抓手。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