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曹小凤 听课札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且行且思

             ——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心得

本次课堂教学竞赛的课题是王小波先生的杂文《我的精神家园》,选自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第四单元。

初读课文时,我在文中打了很多个问号,列了以下问题:

1. 精神家园是什么意思?作者追求的精神家园到底是什么?

2. 古希腊哲人的故事有什么深意?

3. 维特根斯坦、司汤达的话有什么深意?

4. 背宗谱、苏联教育、安徒生的话有什么深意?

经过翻阅大量资料,勉强读懂了文章内容,似乎能够自答以上疑问。在书本上写了满满的批注后,我又陷入了另一重困惑:

1. 我到底要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应该选择哪些材料作为助读资料给学生?

2. 是否应该联系当时政治背景、联系王小波的人生经历与作品,读文识人?

这是一篇叙事兼哲理的杂文,叙事也是为表达观点作铺垫。循着这样的思路,我想到曾经一次工作室活动中,岳校长说到哲理散文的教学要点。他说:哲理散文的教学,首先是明理,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本阐述的道理,还有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阐述道理的方法;其次是思辨。每一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对同样的一个观点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让学生能用确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第三是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的教学不能依靠灌输,而是潜移默化的养成,需要教师创设思辨的情境和问题并进行恰当的引导。哲理散文的教学,最要避免的就是语文学科政治化,不能只讲理而不学文。文以载道,尽管“道”需要我们关注,但要高度关注“文”是何以载道的。可以结合本单元不同的散文形态,在比较中学会情与理的不同表达。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首先非常认同岳校的观点。基于这样的观点,反复的研读文本词句,结合当前学生的学情和第四单元学习目标,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领会王小波独特的精神家园。2.反复品读、体悟,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三个问题:1.为了追求精神家园,王小波都做过哪些事情呢?2.文中“童心”的内涵。3.王小波偷书阅读与苏联孩子背宗谱的不同。学生围绕着三个问题品读、探究文本,从而读懂王小波的观点:想要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就要:自由自发自主地阅读经典名著,渴求知识同时永远保持纯真保持好奇心与追求美好。

基于以上三个探究问题,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文本,在思辨中领会观点。但是,单元教学理念讲究学以致用,教学设计应该打通语文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设计怎样的任务情境以帮助学生联通语文与生活呢?这是我备课中的又一重困惑。苦思冥想后,设计了一个不太满意的任务情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每天都在阅读,也一定有很多阅读感悟。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你的阅读故事和阅读启迪。

听课的时候,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顾奕老师当堂检测的任务情境设计:如果这些精神小伙儿(跳社会摇的土嗨小伙)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们说点什么?请至少引用一句名言或文中的句子,并列举具体事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个任务完全基于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基于本文的学习,完全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之路漫漫无尽头,我像个海边拣拾漂亮贝壳的孩子,一路走来,有困惑,有思考,也有收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