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公开课,一次破茧成蝶的历程
岳亚军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参加岳亚军名师工作室,其中对自己所上的一节公开课印象深刻:
如下为笔者上《壶口瀑布》公开课时安排的教学环节:
导入:全班一起唱《黄河大合唱》《我的中国心》中涉及黄河的部分。
环节一、画黄河,明视角,知特点
根据预习,展示创意思维导图,并解答同学提出的疑问。
学生的疑问是:1.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节各有什么特点?2.作者为何要写了两次观壶口瀑布的经历?
课堂展示图一
课堂展示图二
课堂展示图三
课堂展示图四
课堂展示图五
雨季:危险可怕 水势浩大 惊心动魄
枯水季:雄伟壮阔 柔中带刚 勇往直前
第一次观瀑略带遗憾,第二次观瀑得偿所愿,第一次为第二次蓄势,更突显第二次观瀑的弥足珍贵,使得文章起伏有致。
二、读黄河,赏美句,品语言
要求:
读出一点澎湃的阳刚之气
读出一点俏皮的柔和之味
读出一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
节选一: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节选二: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轻快地)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俏皮地)亮晶晶的如丝如缕……(余音绕梁地)
节选三:
(掷地有声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不屈服般地)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绝地逢生般地)死地必生,(意志坚定地,上扬地)勇往直前。
三、品黄河,思主题,解深情
梁衡:大凡看景,只看热闹,是初级;抛开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这才是高级。
梁衡看壶口瀑布,看出的味和理是什么?
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四、当堂检测:微点仿写
请以《雨中观xx中学》为题,或展现xx中学的澎湃的阳刚之气,或描摹xx中学的俏皮柔和之美, 最后加一些身为xx中学人的骄傲。200字,现场仿写。
附反思:
确实,每一次公开课都是破茧成蝶。
自我磨课历程艰辛,却总有收获。课后名师点拨,总有启悟。
授课《壶口瀑布》,有亮点:如导入时全班一起唱《我的中国心》《黄河大合唱》名句,既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也与本课黄河巧妙对接,学生迅速进入课堂。
如展示同学们预习的成果,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要“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即是可视化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将作者的游踪可视化,并将作者的思路展现出来。学生画的过程既是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也是再次思考的过程,展示时也精彩纷呈,给师生较好的观感。
如考虑到梁衡精粹而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如何让学生更地领悟,便选择朗读这一教学方式,边读边赏,实现了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如教授黄河精神:“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时,与当下时政“疫情中的逆行者”相关联,学生对这种精神领悟地更加深刻,也更强烈地升腾起了民族自豪感。
如考虑到所学有所用,即进行现场微点写作。就地取材,写学生熟悉的校园中的雨,人人有话可说,人人有文可写。
当然也有多项不足:
不仅仅只是增趣,更应有知识和思维的提升。
在第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也是为了让公开课的展现精彩纷呈,于是我选择阅读文章后创意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确有领悟,于是在绘画上画了大量的功夫,也花了较多的预习时间。展示时,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确实也展现了学生的创意,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也让课堂多了趣味。
那么是不是仅仅是为了增趣呢?
细思之下,这张思维导图至少要起到这样一些功用:通过学生绘制和向大班讲解思维导图的过程,要理清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游踪变化;要能对几个景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例如什么是丁字型的水流,什么是龙槽等;要能明白作者整体的文章布局是由景到理和情的过程;要能明白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壶口瀑布。
如果做不到这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仅仅是感性的图画认知,并未对文章产生理性的理解,更谈不上思维的提升。
上课的过程中,两位学生讲解,风格不一,导致学生并不能非常明确地掌握作者的游踪,只能是和讲解的学生一起“走马观花”了一下。这个时候,如果我能展示一张更为清晰直观的游踪图,让学生在书上做出明确的圈画,那么对全班同学而言,显然更有收获,也能掌握一种把握文脉的方法。
其次,关于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解决作者为何两次写壶口瀑布。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受到一些论文解读的影响,认为两次看瀑有主次之分,先次后主,先疏离后靠近,先遗憾后得偿所愿,经反思,与后文相联系来看,作者其实是在展示多面化的壶口瀑布,瀑布有“怒”和“喜”,才能令作者在后文深刻地感悟到瀑布就像人,凝聚“喜怒哀惧”。
由此环节,也深刻地体悟到:公开课学生可以“秀”,但不能“作秀”,而应该在“秀”中有知识和思维的提升。
不仅仅只是朗读,更应有自己品味和鉴赏。
出于对梁衡语言文字之美的崇拜,于是设置了品读环节。让学生进行“三读”读出一点澎湃的阳刚之气,读出一点俏皮的柔和之味,读出一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暗示下,朗读某些片段确实有进步。但是回头一想,为什么要读出一点澎湃的阳刚之气?又为什么要读出俏皮的柔和之味?又为什么要读出一点自豪感呢?是老师“要求的”,而不是学生自己领悟和体会到的。
这样来看,老师抢夺了学生的“自主权”,学生读了老师理解到的情感,而学生自我的理解呢—没有!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岳校再次给出指导: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赏读。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最欣赏的片段,边读边赏,边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能明白作者一方面是在写壶口瀑布的阳刚之美,一方面在写壶口瀑布的柔和之美,这样学生的自主权回来了,领悟也会更加深刻。而教师,确实也就能践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
不仅仅只是仿作,更应该是贴合文章要求的创作。
由上一环节的影响,学生感悟到“阳刚”和“柔和”之美,于是顺理成章,就让学生来写一写,要求如下:《雨中观湖塘实验中学》为题,或展现湖塘实验中学的澎湃的阳刚之气,或描摹湖塘实验中学的俏皮柔和之美,最后加一些身为湖塘实验人的骄傲。200字,现场仿写。
经反思,不应该是写《雨中观湖塘实验中学》,这样似乎重点落在了地点湖塘实验中学,其实应该落在重点水的特点上。那么就可以改成《湖塘实验中学的水》,这样才实现了所谓的“微点写作”,因为作者在文中写的是壶口的水,有各样情趣,那么换个地方,我们每天生活的学校,在你的眼中,是不是也是多样而多情趣的呢,显然这样更切合要求一些。
这样调整后,学生也更能创作,他当然可以写学校的“瓢泼大雨”“蒙蒙细雨”还可以写学校的“小池塘”,甚至可以写某天看到的花朵上的一滴露珠。这样看来,学生思维的舞台被打开了,可以上演的剧目自然也就更多彩了。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结合,更促提升。一堂《壶口瀑布》的公开课的意义,不仅仅是得到的如上教学设计的思考和调整,更应有常怀反思之心,常做更优设计的思想,和常常磨砺自己,令自己更上一台阶的胸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