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制宜 巧用素材
张静雯
教学设想:《思,在百草园》没有过多的去写百草园里有无限趣味的景和物,而是着力于从瞻仰鲁迅故居和探访百草园中,理解岁月,品味生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捕捉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感受,然后展开想象,融情景、哲理、虚实为一体的写作特点。听了曹老师的课,就语文教学中素材的运用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素材原义为文学或艺术中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非课文内容的外来材料,及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有益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响资料、影像资料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素材的巧妙使用已显得日益重要,发挥着无可限量的作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什么时候运用如何运用呢?
1 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
教材不少地方是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我们去讲、去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徜若我们用点相关素材辅助一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比如余映潮在上《乡愁》时就补充了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和《乡愁四韵》两首诗,帮助学生理解。当学生读到“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给我一瓢长江水啊 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时,无需多言,学生自然能理解这种永恒不变的乡愁。
2 创设情境的需要
情境教学中对各种素材的使用就更加注重了,通过一个个素材来创设一个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如置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学生有一种走进了真实生活的感受。比如毛洁老师的《水调歌头》导入语: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让学生对咏月诗、苏东坡都有了一定了解,为学生学习课文创设了情境。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求知识,通过自学、讨论、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切入口在哪里呢?有时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有时可以通过具体情境,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素材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王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入:全词熔写景、咏史于一炉,怀古忆昔和伤时讽今密切结合,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间和空间交接转换都极为自然流畅,纵横捭阖,一气贯注。格调沉郁,悲壮苍凉,大有幽燕老将之风,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郭沫若也曾题联贴切评价了辛词的风格,用在这首词中十分恰切。总结后给学生补充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来加深对这种悲壮豪迈的感情的理解。还有学习《湖心亭看雪》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对故国的深沉怀念,我们老师介绍张岱的生平并提供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其他散文,无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补充素材自然有必要,但补充什么材料如何使用,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我们教材的特点,因文制宜才能真正助力课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