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札记之如何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陆玉茹
庄烨老师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借助《思,在百草园》这篇文章,指导学生写景作文的写作技巧。曹小凤老师,主要是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思,在草园》的异同比较上。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一节是阅读指导课,一节是文本阅读课。
听完课以后,我一直也在思考,庄烨老师在课堂当中提到的这些写作技巧:先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最后要能够触景生情赋予景物一些人情味。这样一些写作技巧,是不是《思在百草园》这篇文章所独有的?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我一定要用这篇文章来做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呢。而且庄烨老师在课上选择的写作的对象是我们的社区。那其实社区和百草园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社区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地方,然而百草园对于刘绍棠先生来说,是鲁迅先生的故居,是一个旅游景点。选取社区为写作对象的话那更应该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写百草园的片段来进行一个读写结合的指导,因为百草园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是他生活的一个地方,社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这两者之间可以有一个共同之处。但今天我们要教的是《思,在百草园》这篇文章,所以我个人认为更应该选择一些我们生活当中所熟悉的的文化景点,比如东坡公园,天宁寺,文笔塔,瞿秋白纪念馆等,来作为写作的对象。基于此思考,我觉得读写结合的课堂更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写出景点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上。经过初一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应该很多同学已经学会了,如何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写出景物的特点?所以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运用适合的写作技巧,可以作为这堂课的一个开始,然后重点放在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上。
曹小凤老师的课堂重点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思,在百草园》的异同比较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曹老师最后呢,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思考一下: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应该如何去振兴中国?感觉这个问题好像更适合出现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这就让我回想起曾经有一次听每周一课,课题是《再塑生命的人》。课后徐正伟老师和我们简单讨论了一番,他觉得那堂课的最大的问题是:一问一答学生在书上划出答案即可,这个不像是语文课而更像是政治课。也让我回想起去年我们听曹鹏老师上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当时岳校长也讲了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语文老师不能荒了自己的地,耕了他人的田。从这两件事情之后呢我也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和政治课、历史课、哲学课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我一直觉得语文老师是有传播文化的职责的。百草园也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鲁迅的书中的一个童年时期的乐园了,它成了我们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这是百草园现在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我中学时代是非常惧怕读鲁迅的文章的,因为我觉得它们艰涩难懂,我甚至觉得他在无病呻吟。可是我进入大学之后我非常非常喜爱鲁迅的文章,我买了他的《野草》,看他的《彷徨》《故事新编》。给我带来这样巨大改变的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我想和大学时教授我们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老师是非常有关系的,我在他的语言下我了解到鲁迅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鲁迅说他是历史的中间物,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既不属于光明,也不属于黑暗,彷徨于无地,要肩负起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一代到光明中去。这样一句话影响了我,我想去看一看,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作家,他的作品是怎样的。所以刘绍棠先生其实可以说是鲁迅口中的那一代青年人他已经被鲁迅放到了光明当中去了。所以我好像找到了一点文学、政治、历史、哲学之间的差别。过去的是历史,现实的是政治,未来的是哲学,而文学的意义就在于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让我们看清现实,缅怀过去,走向未来。在《思,在百草园》这篇文章当中,过去是鲁迅在百草园的这些生活,未来是中华的复兴振兴,那么属于文学的就是刘绍棠先生的思想和语言,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一节阅读指导课,我们可能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刘绍棠先生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后,他是如何借助草这样一个意象来抒发他的情感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