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心得
今天听了曹小凤和庄烨老师的同课异构,两节风格迥异的课堂,使我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又多了一份思考。
曹老师的课以对比阅读贯穿课堂,侧重课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主题、内容、写法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挖掘课文在主题意义上的价值。庄老师以读写结合为核心,在分析课文写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最后借鉴课文写法当堂完成习作练习。两位老师都很用心地设计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成效也显而易见。
但在听完两节课后,脑海中一直有两个问题盘旋于心:曹老师的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想达成什么教学目标?仅仅是了解两篇文章在几方面的差异?若是这样,对比阅读就失去了对比的作用。庄老师的读写结合,写景方法的学习在七上第一单元学生就已经学过,现在再学一遍是否有必要?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根源在于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这一篇文章是典型的的借景抒情散文,由眼前所见的百草园景色联想到鲁迅,进而又联想到鲁迅身上的精神品质,最后回归到自己该如何行动、如何传承上。文章有几个教学点,一是开头对百草园的环境描写,二是作者由百草园的景象联想到的鲁迅精神,三是鲁迅精神对自己、对国人的影响。若单从文本上来看,这些内容的确是本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对鲁迅精神的学习,仅仅是从课本上有限的文章里学到的,而且大多都是世人早已给鲁迅贴上的标签。
但仔细分析,这篇文章有个地方很特别,那就是标题——《思,在百草园》。百草园是个园子,里面有景物,自然就会有景物描写,然而标题却是重在一个“思”字,这就提示我们:作者的重点并不仅仅是在写景,而是在议论抒情上,在作者产生的思考上。
作者到了百草园,很自然地想到了鲁迅,然后想到了鲁迅精神,最后想到了整个国家(包括自己该怎么做)。但是不是每一个到百草园的人,都能像作者一样产生类似的思考呢?这就不一定。所以这篇文章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由景产生思考,再具体一点,就是为什么这样的景会产生这样的思考而不是其他?学生写景,一般就是抒发喜爱赞美之情,最多加上一点对景物象征义的议论或用上借物喻人,无论怎样都绕不开景物本身。但本文却可以启发学生,写景时可以运用联想,想到与景物有关的人物(如果再挖掘一下,和景物有关的历史、文化、宗教等都可以建立联系),再想到人物身上的形象特征,这样文章的深度和厚度就会增加许多。最后若再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书,在文化散文的熏陶下,学生对眼前景物的认识就会深刻许多、丰富许多。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