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借景抒情
——《思,在百草园》听课札记
牟文磊
今天有幸听了曹小凤和庄烨两位老师的《思,在百草园》一课,收获颇丰,以下作简要记录。
两位老师对于课堂的设计,都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曹老师的课堂以比较阅读为主要活动,将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对比阅读。选择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呈现形式,既调动了学生课堂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预习时的参与度。曹老师的做法,也让我对“群文阅读”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庄老师的课堂以读写结合为主要教学原则,将课堂的大量时间交给学生进行一次写作,二次改写,这种勇气和尝试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无论是“对比阅读”,还是“读写结合”,都是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但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两位老师似乎交代得不够清楚。
鲁迅在世的年代,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饱经内忧外患。鲁迅就是在这种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的搏斗中,产生出来的思想巨人。
鲁迅作品的思想深度、历史容量和战斗性,是中国文化史上所少有的;他的作品的精神力量,在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奋斗,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任何别的作家都无法比拟的。
鲁迅逝世后,他的学生、同事、朋友以及读者都有追悼文章,而作者从百草园的游客的身份出发,全方位的再现了鲁迅的高尚人格和完满人生。
《思,在百草园》的作者选择百草园的草作为抒情载体,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有意为之。睹物思人,或称之为借景抒情是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也应该是教学的重难点。换言之,教会学生如何从眼前之景升华到心中之情的技法,或是如何选择作为抒情载体的事物的原则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草”这一意象的选择,既紧扣“百草园”这一名称,也暗合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从深层次来谈,“草”的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体现。作者刘绍棠在文中这样写道:“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为生命结束而消逝,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而鲁迅在《野草》的序言中也提到“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适当补充这一背景资料,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作者选择“草”作为写作内容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鲁迅精神的伟大之处。
睹物思人的表现手法在“怀念”一类文章中是常常被运用到的。这在古今名篇中也不乏其例。例如,明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项脊轩”原是“室仅方丈”的旧屋。而就是这样一座老屋却连及一家人的至爱亲情。如果将此类“睹物思人”的文章作为课堂的拓展,不失为“群文阅读”一种思路。其次,如果将此种手法提炼出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总结归纳“如何选择抒情、议论载体”的原则,也能很好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
最后,引导学生从鲁迅的“批判”之中,读出“希望”,从“责之切”之中,读出“爱之深”,应该成为今后解读鲁迅相关作品的重要原则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