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听课札记 周玲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8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从学与教的视角谈文本解读

周玲

优秀的文本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不同的解读方式所挖掘和呈现的结果丰富多彩,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引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不尽相同。

教师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从这样一些角度学会文本的分析:

一、 确定作者的情感基调,感知作品的整体风格。

作家的每一种言语方式都是一种心理图式,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是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取决于作者运用怎样独特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思维。

例如同样是散文,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深沉内敛,因为叙事写人,表达的是对父亲和父爱逐步理解的过程;朱自清的《春》的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因为写景,洋溢着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同一个作者尚且可以采用不同的言说语调,不同的作家更是如此,因此在带领学生学习文本时,先要带领孩子辨识基本的语言基调,由此,一篇文章的整体风格便把握住了。

那么怎样让学生很快把握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呢?粗浅一点的说法叫语感,学生读的文章多了,就可以感受到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但是也可以把握一些操作技巧,例如关键字法,读诗歌《乡愁》看题目有个愁字,于是通篇读下来便有一点淡淡的忧愁感。例如关键句法:《范进中举》让学生圈画出对胡屠户的描写,几乎每句句子都在处处丑化人物,作者对这个人物态度不言而喻。例如语气语势,同样是演讲稿,《最后一次演讲》读完就感受到愤慨之气,《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则是严密严谨,滴水不漏之感。再读到《敬业与乐业》,则是文气充沛,案例信手拈来的闲庭信步之感。带着学生进行这样的比读,通过比读,学生很快就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更能感知到一个作者跳动的心脏和涌动的思想。

二、 咀嚼话语的言外之意,感悟文本的独特魅力。

言为心声,每个人的言语都带着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感情色彩,要解读文章,就要学会咀嚼话语的言外之意。例如,汪曾祺《昆明的雨》“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一段不得不佩服两个标点符号的使用,前一组“?!”表示对干巴菌的怀疑,后一组“!?”表示对干巴菌味道的叹服!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启发学生解读文本,学生分段,有这样几种说法:

第一种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起承转合)

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为记叙,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为描写,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为抒情。

分为两段: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议论。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多角度解剖文本,证据凿凿,言之皆有理,学生通过这样的解读,感悟到一篇小小文字的独特魅力。

三、 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直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一般情况下,作品都是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常常要探究文字背后的东西。

譬如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如果老师将它当成议论文学习,讲讲论点,说说论证过程就无趣了,这篇文章就要抓“反讽”的语言来理解雨果独特的创作。雨果的站位很高,应对自己国人所做不耻的事,没有“当面打一个巴掌”而是用讽刺的话,漫画式的描绘,来给侵略者以重拳。

例如解读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时,除了关注文章的主要人物孔乙己、范进、奥楚蔑洛夫之外,这三篇文章中的“看客”也成为了分析文章主旨的重点内容。《孔乙己》中的短衣帮,《范进中举》中的众邻居,《变色龙》中的“那群人”,就是社会众生。作者写小说定然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而往往只一类人甚至一种社会现象。而这三篇文章中的三群人,恰恰都是“趋炎附势”人群和现象的代表,引领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即要关注到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这样也是引领学生深度挖掘文本向前走了一步。

如果老师帮助学生扎实走好文本解读之路,让学生悟透并掌握方法,那么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就会学会用,自觉走向博大的语文王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