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浙江的感兴》 教学反思 曹鹏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8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把握自然之景和人文精神之间的串联

曹鹏

《浙江的感兴》这篇文章选自读本“风光无限”单元,本身是写景单元,但是文章中的人文精神在其中一直有所体现,所以在教学时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本文的文体是散文,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本文的文字较散,同时由于王佐良本人是翻译家,写作习惯和一般的作家有明显的区别,经常是一逗到底,而且句子中有大量的定语和状语,阅读难度实在太大。作者想写水,然而在启下句后,便开始写鲁迅,学生读了云里雾里,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区别于一般的散文,其它作家往往是写景色,写完景色之后再深谈自己的感受,作者先写感受,之后才写到西湖的美景,之后又用很短的篇幅写了山。学生在读书时对这种写法,充满了疑惑。

其实细想也不难,作者本身是浙江人,对浙江有着深厚的回忆,这种回忆本身就是散乱的,他选题叫浙江的回忆,但是浙江实在太大,王先生恐怕很难用一篇文章把他全部写出来。同时他又太爱浙江了,这样的矛盾心情使得文章看着不伦不类,作者对鲁迅的推崇是完全可以从文章中看出来的,不仅仅思考到了鲁迅对浙江精神的展示,同时也在字里行间,运用了鲁迅的很多写法和语言,可以说,这篇文章本身就很“浙江”

在设计学生问题时,还是从景色入手,初二的学生学过了很多鲁迅的文章,其实对鲁迅已经比较了解,他的傲骨,他的温情。恰恰和浙江的精神是一致的,同学们感觉写山的文笔少了,其实恰恰不是,学生没有看到山之后的人文精神。

这次上课,我以“配不配”引入,但是没有很好地解释,作者到底配不配做浙江人,这点其实可以在作者的观察中和作者的文字中体现,这样上的话,也能首尾呼应。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