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感兴
教者 陆玉茹
学习目标:
1. 了解“感兴”的概念,找出作者笔下浙江的特点。
2. 通过解读鲁迅及其作品再文中的意义,学会写作时要选取典型素材。
3. 学习文章特点突出、形容准确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浙江,你会想到哪些城市?
二、题解
感兴:
唐王昌龄提出“感兴势”,“感兴势者,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
作者对外物世界有感而发,用文字表达出来。
三、寻踪
1.王佐良受到哪些外物的触发,怎样用文字写出自己的感悟的?
(图片展示文中提到的一些景:咸亨酒店、水乡风景、西湖美景)
绍兴:
食物有浓郁的传统乡土风味,传统的店铺和吃法;
建筑与环境的色泽以黑与白为主,显得严谨素净;
有自由活动的庞大空间,物件厚实可靠,朴质生活里交融着严厉规则、温厚人情和快乐惬意;
在黑与白的主色间,潺潺绿水以特有的灵秀触动人们的心弦,启发人们的想象力。
追问1:作者为何又突然提到鲁迅呢?
鲁迅是再绍兴的文化熏陶下成长的,鲁迅的作品集中体现了绍兴的特点。
杭州:
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
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追问2:为何最后一小节突然写道山给与浙江骨气呢?
从古诗中探寻答案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混元神巧本无形,匠出西湖作画屏。 春水净于僧眼碧,晚山浓似佛头青。 ——林逋《西湖》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自古以来,西湖就是是诗情画意的代称,是心灵静养的处所,是繁华消歇的见证。人们往往忽略了她的厚度与重量,而山恰恰给了杭州倚骨气。
四、当堂检测
请你为你的家乡写一段200左右的文字。
要求:选取典型的场景;
突出家乡的一个特点;
能够表达你对家乡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作者对外物世界有感而发,用文字表达出来。
食物 传统
黑白色泽 严谨朴素
绍兴 空间物件 厚实温情 联想
水 灵秀
环湖大道 清爽 准确形容
杭州 西湖 明媚清幽
环湖的山 骨气 选材典型
教学反思:
最初的设想是希望从感兴的概念入手,让学生阅读文本。一方面想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选取了哪些素材突出了浙江的哪些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作者写作时,特点突出、形容准确的优点。课堂上,学生把重点都放在了文章的内容上,去寻找绍兴和杭州的特点、精神,忽略了作者语言。作者作为翻译家,语言上技巧不多,多用定语来修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从而使描写对象特点突出,这一点恰恰也是学生在写作上比较缺失的。而我在课堂上,也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文字,只是在结束时,匆匆作了总结,点出了这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课堂上,提出了两个追问。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反复提到鲁迅和他的作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让他们得出“鲁迅是在绍兴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他的作品及他的个人,都非常集中地体现了绍兴的特点。”用这样一个追问,让学生明白,写作时选材要注意典型。
第二个追问:为什么结尾突然转笔写山地骨气。这一点也是我在解读文本时的一个难点。我试图从杭州以及西湖在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来探求这个问题。由于自身对文本解读还不够到位,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是点到为止,讲得不够深入。
总的来说,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还要提高,课堂也更需要一种统筹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