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语文中的“无中生有” 陆玉茹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语文中的“无中生有”

一、计策解读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起源于道教的“有生于无。《老子中记载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王弼 注: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於无也。后逐渐发展为凭空编造之意,也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战争中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

少阴,太阴,太阳:此指假象,指真象。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用假想欺骗敌人,但并不是完全弄虚作假,而是要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以各种假想掩盖真象,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少阴、太阴、太阳互相转化的道理。

古人按语说: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二、教学解读

就语文教学而言,“无中生有”是多维度的,一来许多文学作品产生于“无中生有”的想象,二来每一次阅读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无中生有”的过程,三来教学方式也有“无中生有”的讲究。

从作品的角度讲,“想象”之法是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的方法。当然,任何“想象”都是基于现实的,无论是小说、神话、童话、寓言……都不可能背离现实而凭空捏造。这是我们在课堂上使用“无中生有”之计的土壤。

从学生的角度讲,中学生的阅读面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对作品和作者的了解也不够全面。所以,学生在解读课文时,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从没概念到略知一二的过程。

从教学的角度讲,抓住作品的留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解读的不仅是教材、教参告诉我们的知识点、重难点,也要教会学生阅读一类文本的方法以及提出质疑的能力。

三、实践案例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极其特点。

2.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女娲的神性与人性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

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想象的作用体会女娲的神性与人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风俗通》,引出“女娲造人”的故事。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二)整体感知

1.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如何丰富的?作者为什么要丰富这些内容?

1)女娲造人的原因:运用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运用动作描写、环境描写

     揉团黄泥造人——挥溅泥浆造人——男女婚配造人

(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三)品读人物

1.在作者的种种添枝加叶之下,女娲的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你能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娲吗?请你用一下句式回答问题。

女娲既是一个_________的神,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解析:女娲是一个既具有又具有性的形象,她作为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表现在:一天变化七十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

她作为的心理、情感、活动表现在: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想像大胆奇特、真实合理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其他神话传说吗?

关于神话:

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早起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其他想象,他们把自然力神话、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神话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能力。

2.思考:神话有哪些特点?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神话的基础的现实生活。

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

(五)想象力训练

你也发挥自己的想象,读《嫦娥奔月》的故事,补充相关情节:
《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四、案例分析

女娲造人》是部编版语文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想象”即为本单元的一大重点。神话,起源于远古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想象,流传至今,经过无数次添枝加叶,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都具有学习品味的价值。

最初的设想是通过然让学生们寻找课文丰富的内容,让他们体会到“想象”的作用。作者以《风俗通》为基础,丰富出的这些内容正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来的。在想象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夸张等手法,这就告诉同学们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手法来生动地表达心中的“想象”。

让同学们在探究女娲形象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国的神,不仅具有高高在上的神性,还具有勤劳善良的人性,从而引导学生们去探求神话的特征——源于现实但是表现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也就是说,一切“想象”都是基于现实的,“无中生有”是在大规则之下进行的。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想象”一词出现的太晚,导致整堂课似乎游离了主题,让学生抓不住重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在整体感知环节结束后,就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对神话进行再创造,再“想象”可以从原因、过程、结果等各个方面进行,可以运用到环境、心理、神态、动作、夸张等多种方法。为后面的当堂检测做好铺垫,让同学们进行“无中生有”时有方向有方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