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三十六计”
庄烨
围魏救赵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原意解释
共敌不如分敌,这句话的意思是,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敌阳不如敌阴,这句话讲的是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不旺盛的敌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卷宗》里说:“后用则阴,先用则阳。尽敌阳竭,此兵家阴阳之妙也。”意思是说,后出兵就会显得虚弱,先出兵就会显得气盛。使敌军气势衰竭,使我军气势强盛来夺取敌人,这是兵家在阴阳方面的妙用。《百战奇谋 后战》:“侯其气衰而击之,则胜。”意思是说,等待敌人的士气衰落之后,再对他发起进攻,就可以取得胜利。
所谓“围魏救赵”就是指避实击虚,批亢捣虚,争取主动。智者善于去把握住整个局势的要脉,看准其他的突破口进行攻击,并达到最终的目的。“围魏救赵”比喻并不直接去做某事,而是另辟蹊径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教学解读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深层内容的解读隐藏于无形之中,不易被察觉。学生因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在思考某些问题时容易形成思维盲点,往往浅尝即止。 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有可能出现思维盲点的地方,在一定条件的启发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要在平淡中质疑诘难,,于无疑处提出有价值和思维容量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不放过看似平常处、易懂处,注意深层思考,给学生以抓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阅读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原有知识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
实践案例
《孤独之旅》的教学片段
赏析芦荡,与孤独相遇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两处芦苇荡,说说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生:大山从高度上,浪潮从广度上,写出了环境对人的压迫感。在茫茫的大海上,在重重的山峦之中,人是不是很容易感到自己很渺小,进而孤独与迷茫,想要逃离,怎么走都走不出去又加剧了内心的恐惧。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紧接着的第24自然段的对芦苇荡的描写,给人的感受似乎很不一样。请大家齐读第24自然段。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生:这样一个很温馨、很浪漫的夜晚,很容易使人的心情也宁静下来。
师:刚才还是恐俱害怕,现在怎么就是宁静美好了呢?反差这么大的两段,作者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
从表面上看,自然与人的矛盾对立是不可避免的,但如若细心品味便会发现主人公对自然其实包含着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感.....在绝望中带些光明,在冷酷中带些暖色。
——曹文轩访谈录
师:也许,人在孤独时更能看到绝望中的光明、冷酷中的暖色。(板书:发现美好)
对话人物,与孤独相伴
师:如果说自然环境可以给人带来孤独的感受,那人与人交流的缺失所带来的孤独感则更加沉重。我们齐读29自然段这几句话。
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师:“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必要的对话”又是怎样的对话?带着这个疑问,老师翻看了原著,果然有所发现。我找到了原著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的一段话。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生1(父):“饱了吗?”
生2(子):“饱了。”
生2(子):“你饱了吗?”
生1(父):“我也饱了。”
生2(子):“就在河里洗碗?”
生1(父):“就在河里洗碗。”
生1(父):“困吗?”
生2(子):“不困。”
师:这段话的特点是什么?干巴巴的对话背后是什么?
生1:这段对话很干巴巴,没有内容。杜小康每天所做的事就只是“喂鸭一一吃饭一一睡觉”。
生2:干巴巴的对话背后,就是干巴巴的生活啊。
师:虽然我们没有跟随杜小康一同进入芦荡,但我们依然能想象到他们那种单调乏味的生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有表达的欲望,一且失去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沟通交流,人就会陷人到精神的孤立和恐慌之中。久而久之,甚至会变得迟纯、麻木,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么,面临极限孤独的杜小康,最终会选择爆发吗?
人们总是担心被现实压垮,其实人的承受力是无比巨大的。学会与生活妥协,彰显了人性的智慧。
——曾文轩访谈录
师:孤独能让我们学会忍受。(板书:学会忍受)
关注细节,在孤独中升华
师:人要实现成长,光懂得忍受还不行,还要经历磨难,甚至是巨大的磨难。对于杜小康来说,这次巨大的磨难是什么?
生:暴风雨
师:那是一次可怕的暴风雨,请同学圈点勾画“暴风雨”的片段,做一点批注?
生1:这段暴风雨的描写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但是面对这样危险的环境杜小康没有退缩,从“他紧紧跟随着它们”“脸一次又一次被芦苇叶割破了”“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可以看出,杜小康变得坚强、勇敢了。
生2:“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里前后形成对比,用“雨过天晴”暗示着杜小康的成长。
师:所以,在当他找到鸭子后,杜小康哭了起来,这个哭不是悲哀,那是什么呢?
生1:为最终找到失散的鸭子而欣慰的哭。
生2:为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而激动地哭。
师:我们看看作者怎么说的。
每个人在生命中总会遭受到各种厄运,在厄运面前,总是要独自去承受的。人生的悲剧性与高尚性正以人在独自面对厄运时依然具有的优雅风度体现出来。
——曹文轩访谈录
师:所谓优雅,就是淡定、从容地面对苦难的风度,就像暴风雨后的杜小康,不再慌张,即使是哭,也不是悲哀的。(板书:懂得优雅)
案例分析
《孤独之旅》这篇课文,对于杜小康的放鸭之旅和心理成长之旅,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难度,在课堂的第一环节,我主要运用三十六计中“隔岸观火”一计,先给出汉语词典中“旅”的含义,它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然后让学生自主圈画出文中相关信息,最后互相补充明确“旅”的具体含义。运用“隔岸观火”这计,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孤独之旅》这篇课文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旅”的解读则内容太浅显,没有达到思维的深度,显然是不符合学情的。所以我用“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一计,来帮助学生解读标题中的“孤独”二字,这才是读懂文章的关键。
这个环节分成三个部分:赏析芦荡,与孤独相遇;对话人物,与孤独相伴;关注细节,在孤独中升华。在“赏析芦荡,与孤独相遇”中,先让学生自由赏析,学生也基本能从两段环境描写的对比中读出杜小康的心理变化——由“害怕”到“平静”。到这,我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如果直接提问,学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路,不知道答题的方向在哪。这时,通过引用曹文轩访谈录中的话:“从表面上看,自然与人的矛盾对立是不可避免的,但如若细心品味便会发现主人公对自然其实包含着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感.....在绝望中带些光明,在冷酷中带些暖色。”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探究品味,原来,人在孤独时更能看到绝望中的光明、冷酷中的暖色,孤独能让我们发现美好。这里引入曹文轩的解读,就是一计“围魏救赵”。不直接对问题进行分析,而是另辟蹊径寻找突破口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孤独让我们发现美好”这个目的。
在接下来两块内容的学习中,整体思路也是一样的。在学生进行浅层阅读后,抛出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是让他们直面问题硬碰硬,而是给与作者的访谈录作为抓手,以文解文,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最终,在这场孤独之旅中,学生和主人公杜小康一起,发现美好,忍受孤独,懂得优雅,体验成长。
语文教学是门艺术,如何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三十六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策略和技巧,我们要巧用活用,打一场漂亮的语文“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