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第17计 抛砖引玉 周玲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17   抛砖引玉

原典

类以诱之,击蒙也。

 【原意解释】

“抛砖引玉”,本义是抛出砖,引来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语出《景德传灯录?赵州东院从谂禅师》。《景德传灯录》云“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ji,未烧的砖坯)子。”相传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对徒弟们的参禅要求极为严格,每个人必须集中精力,静心打坐,达到一种不受外界干扰、身心不动的佳境。一次晚上参禅的时候,从谂禅师有意试探徒弟们的定力,说:“今夜解答问题,有需要解答者出来。”其他的人都聚精会神地盘腿打坐,不为所动。唯有一个小僧走出来,回答禅师。从谂禅师看了看他,说了一句:“刚才本来想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连砖都不如的土坯!

此计用在军事上,其意是指:利用没有价值的东西来换取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有以小易大、以贱易贵的意思。“砖”和玉”,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利。“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引玉”才是要得到的目的。就好比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オ会误入圈套,吃大亏。这些都是用相类似的手段去迷惑、诱骗对方,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获得利益。

【教学解读】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而我们老师是课堂的主导,但是主要应该起的作用应该是抛砖引玉的作用,即用一些好的设计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阐发更多的想法,拥有更多的表达诉求,并由此来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实践案例】

教学目标:1.学习《中国石拱桥》布局有层次。

          2.学习《中国石拱桥》写法有特色。

          3.学习《中国石拱桥》语言有韵味。

一、导入:“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解释“桥”。桥是这么简单,但桥又是充满魅力的,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建筑艺术之《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

二、交流课前预习。(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解决字词,对课文内容有整体、初步的把握)(5分钟)

学生活动:自主订正

教师活动:个别指导

过渡语:读这篇文章时,我们更愿意深切地去感受这篇文章的美,所以今天我们从三个话题来解读这篇文章。

话题一:《中国石拱桥》布局有层次。

话题二:《中国石拱桥》写法有特色。

话题三:《中国石拱桥》语言有韵味。   

    三、话题一:《中国石拱桥》布局有层次。(10分钟)

过渡语:要印证这一观点,老师建议你从这样三个角度去思考:

角度1:在标题前添加修饰性的词语来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角度2:作者为何要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来说明中国石拱桥?为什么只选赵州桥和卢沟桥来说明中国石拱桥?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尝试解决这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默读、思考、写关键词

教师活动:巡回观察学习和思考的情况

明确:角度1明确: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角度3明确:(1)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这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称为举例子。

2)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设计意图:一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二是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时间、逻辑顺序,三是明确中国石拱桥有都拱和联拱两个类型,不是随意举例而是具有典型性的例子,四是领悟作者的这种布局的做法:代表性举例)

四、话题二:《中国石拱桥》写法有特色。(10分钟)

过渡语:《中国石拱桥》的文后附了两篇对比的文章《中国桥梁史资料》《夜宿卢沟观晓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并完成思考题。

方法:比读  

《中国桥梁史资料》介绍卢沟桥本身的状况,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说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在说明同一对象时,选取的具体内容、选用的手法会有所不同)

《夜宿卢沟观晓月》主要写的是什么?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具体理解说明文和散记叙文在写法上的不同。)

学生活动:比读,思考问题群并同桌交流

教师活动:巡回并观察学生的思考情况。

明确1:《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著名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明确2:《夜宿卢沟观晓月》是散文,主要写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地写到卢沟桥本身,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而课文是说明文,基本上是客观而平实地介绍卢沟桥的特点,即使有幕状貌之处,也是为了把相关内容说清楚,并不是为了写景抒情。

五、话题三:《中国石拱桥》的语言有韵味。(10分钟)

过渡语:中国石拱桥长期存在于语文教材中,有其独特的语言的魅力,从文中找出一处例句加以印证分析。

PPT投:有准确严谨的表现力 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有含蓄凝练的简约美  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  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  

(设计意图:体会茅以升语言的精妙,给以学生一定的抓手,使之赏析更有方向性)

学生活动:找句子进行赏析,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回,点评,指导

明确:(1)多次引用古人名句例如:“长虹卧波”“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2)“比较早”“大约”“几乎”“在当时”有准确严谨的表现力

 3)“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有含蓄凝练的简约美

 4)“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

  5)“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

六、当堂检测:根据《中国石拱桥》学到的有关说明文的方法和自己仔细观察,以“湖塘实验中学教学楼”为题进行说明文创作。  (10分钟)

学生活动:思考写作

教师活动:巡回,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根据所学创作说明文,激发对学校建筑乃至建筑文化的热爱)

    五、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三个话题《中国石拱桥》布局有层次;《中国石拱桥》写法有特色;《中国石拱桥》语言有韵味来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其实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文字就像石拱桥一样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案例分析】


如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经过文本解读之后,找到了文章的三个“线头”:即《中国石拱桥》布局有层次;《中国石拱桥》写法有特色;《中国石拱桥》语言有韵味。这三个“线头”既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也是教师进行抛砖引玉的方式,教师即是用着三块“砖”打开了整篇文章,让学生能够拉着线头顺藤摸瓜。

在第一个环节,教师摒弃琐碎地提问,而是连用三个小问题形成问题群:如在标题前添加修饰性的词语来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如作者为何要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如为什么只选赵州桥和卢沟桥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带着这样三个问题读书,既要对进行信息的检索又要整合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抛出的是“破砖”,但是让学生的思考却思考更加具体,老师不再是“碎碎念”而是让步学生自主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的“金玉”。

在第二个环节有进行了对比阅读。教师再次提供了“砖头”----《中国桥梁史资料》《夜宿卢沟观晓月》,学生读了课文《中国石拱桥》又和这两篇文章一对比,明显可以感知到《中国桥梁史资料》极度专业,而《夜宿卢沟观晓月》则极度抒情,而《中国石拱桥》则是科学中带着文学美。要想知道一件物体好不好,找俩参照物就知道!教师恰恰需要提供这样两块“砖头”让孩子能够拿着手里的“玉石”与之比一比,什么特色风格自然就知道了。

在第三个环节则直接明确中国石拱桥长期存在于语文教材中,有其独特的语言的魅力,从文中找出一处例句加以印证分析,为了让学生的鉴赏更加“有档次”于是就“抛砖”给出明确鉴赏角度:有准确严谨的表现力;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有含蓄凝练的简约美;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通过这样的几块砖,学生在语言鉴赏方面明显有了抓手和方向,使得鉴赏层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抛砖引玉在生活中是低调内敛的品格,在课堂上却是“妙嘴生花”“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一招,教师都是“玉”,学生都是“砖”这恐怕不是教育的目的,而作为语文人的我们,能够抛出“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孩子成为“玉”,才是语文课堂的真谛所在!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周玲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