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战计
第24计 假道伐虢
【原典】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原意解释】
“假道伐虢”一计原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意思是: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马和垂棘出产的璧玉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假”是借的意思。“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句意为:处在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计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光是嘴上说,而没有实际行动,那是不会使它相信的。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其实,“假道伐虢”一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胜。
【教学解读】
“假道伐虢”一计对教师研究教学策略是不无裨益的。如何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点难点,这些颇需“假道”之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运用假道伐虢之法,教学重难点就能化成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易学点,成为学生跨进学习殿堂的成功阶梯。
认识“虢”。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虢”指学习的重点,这容易认清。从教学对象的角度看,“虢”指从学生认知起点到达认知目标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可以说是学习难点。一般来说,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有四种:一是因知识缺失造成的理解障碍,主要指因缺失背景知识、文体知识、社会及生活经验知识而造成的理解障碍;二是学生因心理因素而造成理解障碍,主要指因“害怕讲错的心理造成语言表达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与低兴趣造成的理解障碍”、“逆反心理造成的理解障碍”、“思维定势造成的理解障碍”等;三是学生因学法不当造成理解障碍,比如“以自我感觉为主”、“被动接受”、“追求独立与习惯依赖之间的矛盾”、“尚未成熟的辨识能力与社会多元文化相冲击”、“对知识理解的误差、偏差”等;四是师生之间的不对称也会造成理解障碍,比如“学生已有认知与教师传授的知识之间的不对称”、“学生理解上的需要与教师预设之间的不对称”、“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等。以上种种障碍,其实就是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形形式式的“虢”。
认清虢之后,如何借路并攻占对方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结合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有智慧地寻找教学中的跳板。总之,智慧所至,无不是“假道”之处。
【实践案例】
《溜索》教学片段(一)依据标题读小说
师:单元导读告诉我们:“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展示社会生活。”我们学过《我的叔叔于勒》,读过《孔乙己》《变色龙》,那如果阿城的小说《溜索》也以文中人物来命题,你觉得应该找谁?
生:这篇小说的题目可以叫“首领”。
生:应该叫“马帮的首领”。
师:为什么可以选用“ 马帮的首领”或“ 溜索的首领”呢?你能借助文中的语段来说明吗?
生:因为这个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他在怒江天险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生:首领“缓缓移下马……举手敲一敲那索…… 瞟一眼汉子们”,我觉得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生:他最后一个过江,很有英雄气概,像个首领,很豪迈。
师:那我们就把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马帮的首领》,可以吗?
生:老师,我觉得不可以。因为小说中的首领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只是马帮的领导而已。小说写的并不是他的故事、他的经历。
师:有道理,那我们该选用哪个人物做标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了“瘦小汉子”,还有文中的“我”,然后都被否决了)
生:老师,我觉得文中每一个单独的人物都不适合做这篇小说的标题。小说写的是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溜索的经历,不是写某一个具体人的。
师:所以,这篇小说和前面的小说有一个不同点,它没有核心人物,我们找不到类似“ 孔乙己”或者“ 变色龙”这样的主人公,它描写了马帮汉子群像图。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并不等于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其实没有刻意去写某个人的故事,而是写马帮团队溜索,与前面两篇小说相比,情节也显平淡,这也正是笔记小说的特点之一。
《溜索》教学片段(二)善用旁批读小说
师:这篇小说中,教科书编者给出了七个旁批。想一想,如果纯粹是你自己阅读,也没有任何批注,你可能会漏掉小说当中哪个批注提示的内容?
生:我可能会漏掉第七个旁批“ 第三次写鹰”。自己读小说,可能就不会关注小说中三次写鹰的细节。
师:读读三次写鹰的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三次写鹰。
(学生读)
生:写鹰飞的姿势和细节,表现出环境的险恶,把悬崖峭壁的险衬托了出来。
生:写鹰还能衬托出马帮汉子,他们也像鹰一样勇敢和矫健。
生:鹰特别勇敢,有一种无畏的精神,是这些溜索人的化身。
师:所以,小说中的物象设置是很讲究的,鹰与马帮汉子,人与物与环境高度契合。
生:我可能会漏掉“牛”的情状。第五个旁批问“为什么细写牛的情状”,让我注意到小说中的牛。
师:大家也看看小说对牛的细写。(读相关语句) 生:这些牛给人印象很深。尤其溜索的时候,“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还有“哀哀地叫着”,牛在险恶环境面前很畏惧。
生:自己读的时候,往往喜欢奔着人去读,对文章中的牛马等都不注意。其实写牛的懦弱和哀叫,反衬出了溜索汉子的勇敢坚定和身手敏捷。
生:文中的牛与人作对比,写出了环境的无比凶险,也写出了人的无比勇敢和有野性。
师:所以在小说中,客观的物象会带有一定的隐喻色彩。我们读小说的时候,要注意到作者有意设置的物象。鹰的勇敢敏捷,牛的退缩畏惧,其实都在写这险恶万分的怒江大峡谷,写这群了不起的有本领的英雄汉子。还有吗?
生:第四个旁批让我们“想象溜索的场面”,体会“小”字的精妙。这一点我自己读应该会遗漏。
……
【案例分析】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小说故事极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按教材后面的“阅读提示”说,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叙事风度和语言特色上看,它是阿城“笔记小说”的一篇代表作。本课内容也是部编版教材中学生了解“笔记小说”的开篇。
与以《棋王》为代表的“ 三王”系列小说相比,阿城的《溜索》似乎被评论界边缘化,对它的解读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选入教材后,教材编者在“旁批”与“阅读提示”部分从故事情节、语言特点、言语形式、叙事对象与视角等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溜索》的思维原点,但思维原点的价值转化与教学化过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与重估《溜索》,以选择适恰的教学内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他坚信:“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这样便可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学习向生活的迁移,使同学们“一辈子受用”。所以本课教学中应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怎样“假道”呢?传统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往住对远比知识本身起更关键作用的学习方法重视不够,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和践行了。这节课,我试图将学习方法的点拨、学习习惯的养成放在高于学习知识本身的位置,以学法构建课堂教学的品质,进而达到“假道伐虢”的教学目的。
1. 创设情境,于活动中达成目标
初三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都不太高,是不是可以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所以在“依据标题读小说”环节,我出示单元导语:“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展示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将本课标题和之前读过的《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变色龙》作比较,发现不同。并尝试也以文中人物来命题的形式来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笔记小说”的特点。这一环节设计巧妙地由标题入,再由情节收,通过比较,避免了简单乏味地走过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心理刺激,使之极快地进入自读思考中,从而把握《溜索》这篇小说的整体内容,为后面进一步地深入阅读打下了基础。
2. 巧用旁批,养成自读习惯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部编本教材自读课文设置的旁批,往往关联着文章关键部分的阅读指向、文章语言风格的导向、文章主旨内涵的深度引向,还注意到了文章阅读方法的指引。所以在“巧用旁批读小说”环节,我注重根据学情引导,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
《溜索》一文中,洗练、新颖的语言处处可见。七个旁批,指向小说中的牛、鹰等物象在天险前的表现,指向瘦小汉子和“我”溜索的精彩场景,指向横在峡上的有千钧之力的“索”,指向突兀的起笔带入的特定情境,其最终都会指向小说遣词造句的技巧,指向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因此,让学生借助旁批去思考小说最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溜索》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中去。借助前几段文字进行细致的精读和细读,让学生自行品味,感受阿城用词的精妙传神、比喻的新奇巧妙,以及平中见奇、简洁明快等语言艺术的魅力。教师教学用书也提醒我们,《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不宜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塞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在文本比较阅读中加以体会。特别是小说语言方面的特点非常突出,可以找出重点语段,用细读的方式加以分析、揣摩”。
如此,以标题和旁批为抓手,以学生为本,重言语实践,借助不同的手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阅读小说的方案,迁移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是充满创新力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如能灵活恰当地假道伐虢,学生才能主动“溜索”,从而获取学习的乐趣和成就,真正做到“借来旁批三分味,炼得读书一脉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