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战计
第17计 抛砖引玉
【原典】
类以诱之,击蒙也。
【原意解释】
“抛砖引玉”,本义是抛出砖,引来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者作品引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语出《景德传灯录·赵州东院从谂禅师》。《景德传灯录》云:“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擊(j,未烧的砖坯)子。’”
相传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对徒弟们的参禅要求极为严格,每个人必须集中精力,精心打坐,达到一种不受外界干扰、身心不动的佳境。一次晚上参禅的时候,从谂禅师有意试探徒弟们的定力,说:“今夜解答问题,有需要解答者出来。”其他的人都聚精会神地盘腿打坐,不为所动。唯有一个小僧走出来,回答禅师。从谂禅师看了看他,说了一句:“刚オ本来想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连砖都不如的土坯!”
此计用在军事上,其意是指:利用没有价值的东西来换取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有以小易大、以贱易贵的意思。“砖”和“玉”,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利。“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引玉”オ是要得到的目的。就好比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オ会误入圈套,吃大亏。这些都是用相类似的手段去迷惑、诱骗对方,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获得利益。
【教学解读】
所谓“抛砖引玉”,就是配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主线有机地“抛”出一些看似粗浅的、很容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探得更深一步的目标教学。这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的手法。
“砖”可以是课堂中粗浅的容易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老师的或者是别人的评价或者心得体会。“抛砖”不是主要的任务,引出的“玉”才是课堂最五彩斑斓的内容,这里的“玉”应当是学生多次自主思维或者合作探究习得的心得体会,是主动学习获得的阅读策略和技能的统称。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初中散文教学中,绝大多数都是文学类作品的散文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抛砖引玉的手法可以有机地艺术性的切分课堂教学的版块,又能自然圆润地步步推导至教学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主动自觉,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享受语文的乐趣,体验学习语文的成功,发展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抛砖引玉”是为了顺利进行目标教学而进行的降低坡度、由易及难、由远及近、渐渐引入的敷设工作。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做的事。抛转可以用于课文整体的阅读教学,也可以用于语文局部的阅读教学,特别需要用于课文难点的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有讨论,互助的必要,况且学生集思广益的探索往往有助于开拓新的视角,促进课堂生成,所以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抛砖引玉”是一种大众化的人人可用的教学设计手法,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在我校自主学习型课堂背景下将被演绎得更加富有光彩。在设计、运用这种思路时,可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做到“有关联地抛出”,所排出的内容一定要有明确的“表达目的”,要与预期的教学中心有关联;二是要“恰如其分地抛出”,适度的掌握难易程度和学生情况,以免过于局限学生发挥。
【实践案例】
《囚绿记》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交流预习(学生讲解)
1、出示字词,依据学生学情提示重点。
陆蠡(lǐ)嵌(qiàn) 瞥见(piē) 涸辙(hé)(zhé) 急不暇择(xiá)
移徙(xǐ) 纤细(xiān) 婆娑(suō) 猗郁(yī)(yù)蕈菌(xùn)
囚系(xì) 揠苗助长(yà)
2、出示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整体感知:
1、读懂绿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绿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用文字的彩衣来描绘绿的?用作者的口吻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师示范:“绿色是生命。我怀念这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着雨水!”
这句话中喻体的选择很特殊,鱼水本是一体,对于涸辙的鱼来说,雨水是非常迫切的,此时此刻毫不夸张的说雨水已经成了它的生命之水。那么对于作者来说呢?这绿色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了。由此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绿色爱的是如此深沉。正如我们班华佳雯的评论中写到“作者对绿的爱已经无法自拔。”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有感情的诵读并分享分析。
总结归纳:散文无一字不抒情,经得起反复咀嚼,经得起细细。
散文学习方法之一:品析精准语言
2.读懂囚
陈慧钰的评析说:“囚是文眼。”黄怡同学则读出了疑惑:本文题目是囚绿记,可文中只有8-11小节写到囚绿,囚字是否正确呢?还有同学读出了矛盾:既然作者如此爱绿,又为何囚绿;既然囚绿,为何又放了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谈谈你对囚字的解读。(提示:囚的行为、囚的原因、囚的结果、囚后的情感变化等等)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预设:
(1)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绿影——绿色——“绿友”——绿囚——绿友
(2)囚绿的原因: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抑郁的心情、对于绿的炽热的爱,、一根人在北方的古城的孤独和陌生、内心的魔念。
囚:囚是表象,爱是实质。“我”爱绿、囚绿可以看出我内心的苦闷、压抑。
散文学习方法之二:体悟作者情感
3.读懂陆蠡
如此热爱绿色的文人本应该是幸福快乐的人,但在文中却不时出现孤独、不快、抑郁等字眼,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身在异乡,卢沟桥事件,烽烟四逼
PPT出示: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卢沟桥事变之后,祖国山河沦陷,文学刊物纷纷停刊,陆蠡来到已经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社工作。抗战文艺运动随着炽烈的战火而诞生,并轰轰烈的开展起来。文艺为抗战服务的主张,成为了广大上海作家的普遍共识和从事文艺活动的自觉指导。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也正是因为这样,1942年,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孤岛”文学运动: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沦陷,但在这片沦陷区中间,还有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未被日本侵略者控制,这两个租界当局,由于和日本侵略者有利益冲突,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中立政策。留在上海的中国作家,利用这种微妙局势,采取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爱国的文学运动,这块土地被成为“孤岛”,发生在这里的文学运动被称为“孤岛”文学运动。
请同学们细读背景资料,谈谈你对作者陆蠡或者对《囚绿记》的解读。
预设:囚:囚住的不仅是常青藤,更是像陆蠡一样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的爱国人士。
总结: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中,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请同学们带着对作者的敬仰之情,再次朗读课文,在字里行间领略作者的崇高灵魂。
散文学习方法之三:结合时代情境
四、当堂检测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一位像“常青藤”一样“固执”的陆蠡。此时此刻,再读本文,你又会有怎样的评论呢?请补写在原来的评论下。
【案例分析】
《囚绿记》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册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其宗旨是在初一初二学习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读书”,重在传授学生方法。本文是一篇散文,在本册书中学生已经学习的散文有第一单元《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第四单元《散文家谈散文》,第一单元是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第四单元是引导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在第六单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笔读书。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本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囚绿记》一文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引发自己的独特感想、体会或评论。
这本案例中,老师的示范、三个散文学习的方法以及部分同学的解读都是“砖”,而“玉”即可以是学生学会的读写方法,也可以是在读写过程中引发自己的独特感悟、体会或评论。因此,“抛砖引玉”就成了教学设计的又一种设计手法,又一种设计技巧。抛出的“砖”和引出的“玉”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堂上一条优美动人、内容丰满的“学习链”。
对于散文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是有畏难情绪的,觉得读不懂又晦涩。事实上一方面与散文的文类特征难以把握有直接关系(散文本身说不清道不明的宽泛概念),另一方面也源于学生没法静下心来学习,难以在文本中有细致的发现。虽然散文是作者高度个性化的内容,但梁实秋说过:“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所以本文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触摸作者心灵。所以案例中第一“砖”就是读懂绿,带领学生细读文本,进入作者的字里行间。
散文是高度个性化的语言,散文中的人和景都不是客观的呈现,不是作者用眼睛看出来的,而是作者用心看出来的。本文虽是自读课文,但是内涵是比较隐晦的,所以整体的教学过程中“砖”是阶梯式抛出的:绿——囚——作者。教师降低坡度、由易及难、渐渐引入、层层推导。正是这三块“砖”它带起了对课文全面深入的解读,使得全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其中第三部分“读懂陆蠡”,老师展示的背景素材是“砖”,学生对于作者所处背景、情感的解读和获得的人生经验就是“玉”。散文中抒发的所思,散文中传达的所感,是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思。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不同,所以才要带领学生感受当时的社会情境,丰富和扩展学生的人生经验。
本案例最后的环节如果按照“抛砖引玉”思路设计还可以改进成由一篇文章引申出一类课文。可以从主题、体裁、内容、有关资料等不懂角度引申,展示教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素养。比如同样是写绿。朱自清《绿》描写梅雨潭绿,老舍《济南的冬天》描写济南的水绿,陆蠡《囚绿记》描写窗前的绿。三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绿”,抒发了自己的爱绿情怀。不同的是朱自清和老舍的“绿”描绘了绿的外在美,而陆蠡则刻划了绿的内在美质。在绿满神州的今天,我们怀念陆蠡,更留恋于凝聚着他心血和智慧的那一片绿色。在历经绿的涤荡之后,让我们也为自己心灵的净土铺就一方圣洁美好的绿吧!也可以将这三个片段作为“砖”抛出让学生探究,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多角度描写绿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引出的“玉”就是学生写散文时能根据不同的情感选取不同的角度书写。
当然还有更好的抛出的方式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当进入“抛砖引玉”这种教学情境之后,我们就能体会到“抛砖引玉”式的设计手法可以让语文课或表现得活泼灵动,或表现的节奏分明,或表现的情趣盎然,或表现得思维深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