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战计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原意解释】
“围魏救赵”计名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林之战。原意是指当魏国包围了赵国的时候,救兵齐师不直接去赵国解围,而是通过反过来包围魏国国都的办法,迫使魏回救而自动解赵之围。引申为通过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共敌、分敌”指集中的敌人与分散的敌人。“敌阳、敌阴”中“敌”是攻打的意思,“阳”指公开、正面、先发制人,“阴”指隐蔽、侧面、后发制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可理解为: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
结合兵家用兵案例和“围魏救赵”的原典,此计的意思是:当所面对的对手力量强大时,就应该尽量避免与之正面对抗,免得两败俱伤。对敌人,要么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要么应避实击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即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致胜的效果。
此计的核心是避实击虚。“击虚”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既是敌人虚弱之处同时又是关乎要害之处。虚弱但不是要害,即使击之,也不会对全局发生作用;是要害但非虚弱,即使击之,也不容易打下来,于己反而不利。智者善于去把握住整个局势的要脉,看准其他的突破口进行攻击,并达到最终的目的。
【教学解读】
“围魏救赵”一计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大有裨益。自主学习型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或者活动)情境中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实现有效的学习,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活动探究情境,设计的活动任务应该具有大容量小角度、大价值小难度的特点,即任务的难度要适中、立意要精准、指向性要明确。可以说,能否巧妙设置活动探究情境有时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时常常有这样的体验:面对一些学习的重难点,如果让学生从正面直接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因为知识缺失(例如缺失背景知识、文体知识、文言文字词知识、社会及生活经验知识)造成理解的障碍,感到无从下手、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选用两种策略化难为易:一是在探究的主问题任务内设置几个小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抓手,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二是暂时的抛开教学的难点任务,寻到其他的突破口,巧设活动探究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往往会水到渠成,难点迎刃而解。这种“围魏救赵”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路豁然开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如何能够巧妙地化解主问题或者寻到其他突破口还取决于教师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和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深度,甚至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社会阅历、读书经验都有密切关系。
【实践案例】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感悟其清高孤傲与故土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
教学重点:
1. 感悟张岱清高孤傲而又超凡脱俗的雅趣。
2. 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审美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淡淡的愁绪和故土之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创设自学任务情境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前两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学习,我们发现游记散文的行文思路是?(记叙——写景——抒情)
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和页下注释自读文章,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文章记叙了一番怎样的故事?描写了怎样的雪景?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 朗读:叙故事,悟情感
1.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或者不会停顿的地方?
预设:
拏 强qiang饮/三大白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上下一白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朗读全文。
3.文章记叙了一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明确:下大雪的晚上七八点钟(更定),我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在亭上偶遇了金陵人,我勉强同他们一同饮酒,然后离开。
4.对于作者的行为,老师有三点不理解:
(1)从下文(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来看,张岱跟舟子一同前往湖心亭的。他为何说自己“独往”?
(2)到亭上遇见金陵人,为何要“强饮而别”?
(3)“别”后为何来一句“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
明确:舟子不是知己,所以独往;联系背景,同为客居游子,遭受改朝换代之劫难,其中蕴含淡淡地忧愁和对明朝淡淡的留恋,但又清高孤傲,特立独行,故强饮而别。
背景资料:他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出生在明朝末年,对明朝感情深厚。明灭亡之后呢,他就归隐山林,隐居、著书。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伤感情绪。
金陵:旧朝故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这里是曲笔,表达对故土旧朝的怀念。 还有一处曲笔,跟明朝有关。——明崇祯五年。
客此:客居于此。自己也是客居,居无定所。
5.追问:可见作者是怎么性格啊?(高冷,清高,孤傲)
文中蕴含怎样的情感?(淡淡的愁绪,怀念明朝故土)
三、 再读,画雪景,品意境
1.这样一个清高之人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样的雪景吗?
(湖上)寒气弥漫,天空与白云、山峦、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像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小黑点(轮廓),和我的船像一片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个米粒罢了。
3.那你能在白纸上把这样的雪景画下来吗?咱们试一试好吗?
(1)独立描画(鼓励所有人都动笔尝试)
(2)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画得最符合文本内容又最有意境的一幅?并说明理由。(评选标准:内容、布局)
(3)班级展示:请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你们组的画
优秀画作标准:
画的内容:天、云、山、水 长堤、湖心亭、余舟
画的布局:远处 天、云、山、水 (浑然一体 空旷辽远)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渺小)
近处: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渺小、轻微)
意境:渺茫辽远、素淡雅致、诗意洁净
4.介绍白描:这种用黑笔在白纸上简单勾勒物象的绘画技法叫白描。把这种方法用到写作中,即用最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文字勾勒景物特征。所以白描也是一种写作手法。
我们以前也学过白描手法的诗句,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几笔勾勒了一幅黄昏古道游子在天涯的画面,唯美又写意。
5.再次朗读“雪景”,体会意境。
6.同学们,要具有怎样的境界,才能描绘出如此有如人间仙境般的雪景?
明确:闲情雅致 超凡脱俗 热爱自然
四、 课堂小结
现在可以回答预习提示的两个问题了吧。
1.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
明确:清高孤傲、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淡淡的忧愁孤独、怀念故土
追问:用文中一个字来形容他的境界?(痴)
2.带给了你怎样的美感?
景美:素淡又渺茫,犹如仙境
人美: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
语言美:白描手法,简笔勾勒
五、 课后作业 请完成课文思考探究的三道题。
【案例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感悟作者清高孤傲与故土之思;二是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这两个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因为这篇文章的语言清新洗练,情感含蓄有意蕴,对于作者张岱来说有点“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味道。”而对于学生来说,文本蕴含的情感与意蕴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张岱的人生轨迹也缺少相应的了解,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人生与自然也没有真切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所以他们经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教学中,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痴”境、体悟“痴”情,学生很难下手,而且常常是只看到一个点,形成片面的理解或者是臆断的解读。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就想到应该另辟蹊径创设活动情境,避实击虚实现学习目标。
第一招便是“分敌”。在学生已经扫清字词障碍并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之后,将感悟作者清高孤傲情感和故土之思这一学习难点化为三个“矛盾点”让学生去探究:1.从下文(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来看,张岱跟舟子一同前往湖心亭的。他为何说自己“独往”?2.到亭上遇见金陵人,为何要“强饮而别”?3.“别”后为何来一句“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发现文中的“矛盾点”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这三个“矛盾点”分别扣住文本中的“独往”“强饮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几个词句,学生想要搞清楚到底怎么一回事,就必须要回到文本、联系作者生平背景,阅读探究文本。再探究明白这三个“矛盾点”之后,笔者顺势提出“作者是什么性格”的问题,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体味到了。
第二招是“敌阴”。文章运用白描手法极洗练地勾勒了雪天的西湖夜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体味景中的素淡雅致、诗意洁净以及白描手法的妙处,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朗读、赏析句子,而是让学生尝试着用黑笔在白纸上简单勾勒文中描绘的景物画面。学生很有兴趣,在作画的同时自然而然领悟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在展示、讲解、欣赏画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更明确画面的内容及近景远景的布局,更能真切地体验画作中渺茫辽远之境的绝美。对雪景之美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学生就更能理解作者的闲情雅致和超凡脱俗之趣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但如果不给他提供食物,这种需要就会凋谢,对知识的兴趣也会随之熄灭。”所以,教师的职责不是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应该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使学生成为一名探究者。 “围魏救赵”一计,看似舍近求远,创设了与教学重难点关联不大的活动探究情境,实则是在完全依据学生学情下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不断地给学生制造认知矛盾,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又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得一种成就感。
(曹小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