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战计之“假痴不癫”
一、原典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二、原意解释
表面装糊涂,实际很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在暗中策划等待时机。如司马懿假病夺兵权;当时机不成熟时,决不可轻举妄动。如姜维明知蜀汉国力不及曹魏,却劳师动众九伐中原,以至蜀汉民穷兵疲,终被曹魏所灭。在军事上,此计不但是麻痹敌人、待机破敌的一种策略,还可作为“愚兵”之计来治军。如宋代狄青在征伐壮族首领侬智高时,以两面钱来装神弄鬼,让士兵误以为有神相助,于是士气大振。
假痴不癫,重点在—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
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虽然自己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三、教学解读
“假痴不癫”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七计,此计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故意设计与教学目标相背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实践案例
写作《思路清晰》是部编版七上第四单元的单元写作,学生小学时有记事的基础,进入初一已有三次作文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将一件事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对于文章的结构缺乏整体的规划。请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用自由说话的方式导入,请大家以“外面有人敲门,我盼望着”为开头,一人说一句,看看能不能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生1:外面有人敲门,我盼望着是我妈妈下班回来。
生2:妈妈给我带了我最爱吃的肯德基。
生3:但是妈妈忘记给我买我最爱吃的薯条。
……
(同学们在一片欢笑声中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而且让他们意识到对文章结构整体规划正是自身的迫切需要。)
师:事实证明,毫无规划的故事只会让人一头雾水,那么是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的作文就一定是好作文呢?
(出示习作片段:《放风筝》)
我的风筝是燕子形的。刚开始放风筝的时候,奶奶拿着线轴,爷爷拿着风筝。爷爷顶着风边跑边放,风筝越飞越高,不一会儿,就飞上了天,成了飞得最高的风筝。后来奶奶让我拿着线轴放,我接过线轴,真想让风筝把我带上天空,像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
师:是不是我们的作文也这样写过,但是并没有得到老师的喝彩,却被批评为“流水账”。
(紧接着出示课文《散步》第二小节回忆母亲以前状况的内容)
师:这是我们课文《散步》中的片段,我们如果模仿习作《放风筝》的写作顺序,将第二小节提前,大家和原文比较一下,哪一种更好?
(对于学生来说,判断这个习作片段的顺序并不困难,因为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初一学生对时间顺序的掌握仅限于顺序,对相对复杂的记叙文写作思路掌握不好。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围绕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展开,也通过反思、对比等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
五、案例评析
“假痴不癫”原指为了达成对敌作战时出其不意的效果,故意装作碌碌无为的样子,使敌人放松对自己的防备和警惕,而自己却在暗中积极备战,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出击,谋求一击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非我们敌人,但如何在课堂一开始就积极主动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节课中,我将“假痴不癫”这一计策融入了两个教学环节。
在“创设情境,生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在没有任何预设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以“外面有人敲门,我盼望着”为开头,每人说一句话,串联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自由说话的环节在初中课堂已不多见,学生之间也没有任何交流探讨的机会。如此一来,几位同学共同完成的故事毫无逻辑和思路可言。导入环节完成后,学生虽然还没正式开始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做到思路清晰,但已经感受到思路不清晰的故事或作文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其次,在“示例对比,概括顺序”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实例。其中先展示了习作片段《放风筝》,这是学生习作水平的真实体现,再结合课文《散步》的例子。让学生从反面感受单一的写作思路也会让自己的作文显得单调。
到此,我已经牢牢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而此时正是通过适时总结,展示范文的最佳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中如果加装的功夫不到家,甚至为了掩盖自己的企图而故意做出一些过分的举动,就会显得欲盖弥彰,引起对手的警觉。在教学中,我们也不应该设置过分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既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