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战计
第35计 连环计
【原典】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原意解释】
根据“按语”所举事例,“连环计”来源于三国时期庞统的计谋,他建议曹操将战船用铁链勾连起来,使之平稳如地,然后放火烧船,使之难以逃脱。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自累”是指自己束缚自己、牵制自己。“杀”是指削弱,可以是敌方自我削弱,也可以是我方趁势发动攻击削弱。“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语出《易经·师卦》,主帅运用此计可起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效果。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敌人力量强大,不要和他们正面硬拼,要用计谋使敌人自我牵制,从而削弱他们的势力。主帅巧妙地运用“连环计”,就会非常吉利,犹如获得神助一般。
“连环计”其实就是计上加计,计与计相连,环环相扣。先用计谋使敌人自我牵制,再用计谋加以攻击,如此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
“使其自累”是此计的关键。“使其自累”的目的是使敌方出现内部矛盾,为我方趁虚而入发动攻击创造先决条件。用以“自累”的计谋并不在于数量,而是质量。“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用计重在效果,只用一计容易识破,往往要多个计谋相互配合使用。在情况变化时,要及时应变再出计谋,这样一计套一计,才会使对方防不胜防。
使用“连环计”时,不仅要有大局观,了解各个计谋的特点与作用,而且也要有临场应变能力,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用已有条件面对突发状况。
【教学解读】
“连环计”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经常会运用的计策。不论是对学情的把控,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情况,还是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善用“连环计”可以使教师做到知彼知己,课堂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
了解学情,发现“自累”的突破点。教学的第一步,除了教师认真参研教材、教参、相关教学资料外,对学情的把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中提到:“一篇课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不是由老师来把握的,而是由学生来决定的,你的学生现在最需要学到是什么,碰到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因此,他提出教学的起点就在对学情的把握——你的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即“自累”的突破点。了解了学情的所在,结合对文本的分析,也就知道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所在,教学才能触及根本,使学生真正有所获益。
整体设计计谋,环环相扣。在找到“自累”的突破点后,教师应该针对突破点整体设计,使每个教学环节相互衔接,自成一体。为不使学生被琐碎的问题破坏学习兴趣,这里的计谋可用主问题来实施。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类,设计成若干衔接自然、符合思维逻辑的主问题。学生在思考完一个主问题后,就会顺势进入第二个主问题而不自知,这样主问题思考结束,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自然得以解决。
【实践案例】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理清小桃树的生成过程。
2.品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3.领会作者悟出的生活哲理,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与小桃树命运之间的联系,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小时候,“我”的奶奶说,含着桃核梦见桃花开,谁就会幸福一生。好奇认真的“我”埋下了桃核,也埋下了一个梦的开始。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贾平凹的梦——《一棵小桃树》。
这个梦是如何成长的呢?
二、 梦的成长(预习检查)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忏( )悔 伫( )窗 容颜tuì( )尽 矜( )持
wěi( )琐 huò( )不单行 一摞( ) 单薄( )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将小桃树的生长经历填写完整:
桃核儿埋在角落里—— ——长到二尺来高—— —— ——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明确:萌芽 有院墙高了 开花
3.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遇到了哪些坎坷磨难?请简要概括。
明确:埋在角落难见阳光,没人理会,被人嫌弃,被人遗忘,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开花时遭到风雨摧残。
4.总结:请用一句话总结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明确:小桃树顽强地在逆境中生长。
三、 梦的情思
小桃树是“我”种下的梦,它的每一段生长,每一次磨难,时刻牵动着“我”的心绪。
请结合文中描写小桃树的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内心怀有怎样复杂的感情。(圈点批注)
明确:(边读边体会)
1.第4段 萌芽 虽然长得难看、瘦弱,但我却偏爱它,坚信它会开花结果;
2.第6段 长到二尺来高 虽然长得不高,样子庸俗,但我很高兴,因为它从想象中走进了现实;
3.第8段 有院墙高了 因漂泊异乡而忘记了它,感到懊丧、难过、自责;
4.第2/9/10/12段 弱小的小桃树被风雨摧残,不断挣扎,感到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心痛万分;
5.第13段 花苞迎风挺立,与风雨搏斗,赞美与感动。
【板书】上联:绻绻文字,状树之神貌
四、 梦的羁绊
这棵小桃树瘦弱难看,“没有出息”,不招人待见,连猪都想把它拱倒,但作者却对它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1.作者为何格外关注这棵小桃树的命运呢?
(提示:比较“我”的人生经历与小桃树生长经历的异同。)
明确:“我”带着梦想离家出山,进城学习,想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长大后发现人世与社会的复杂,感到自己很幼稚很天真,逐渐颓废消沉。
追问:遭遇的相似将“我”和小桃树联系在了一起,但仅仅是同病相怜产生了共鸣,所以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吗?作者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出现了一个转折,(读比喻句“指示灯”)如何理解这里的指示灯?
明确:“我”从小桃树顽强斗争的经历中悟出了生活哲理:要坚强不屈地与艰难困苦作斗争。
2.再读第13段,带着作者的人生体会,读出“我”在情感上的转折。
总结:作者从小桃树的生长中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于谦《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等,借莲花与石灰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志趣。
【板书】下联:殷殷深情,言心之感悟
五、思考探究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倘若真只能给小桃树写一个字,你认为作者会选择哪个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如“梦”字。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我们就用这个字作为横批,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六、 推荐阅读
贾平凹《月迹》
【案例分析】
《一棵小桃树》是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的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对小桃树的喜爱赞美学生也不难体会。但是作者为什么会对小桃树有这种感情?既然喜爱赞美为什么作者多次要说小桃树“没出息”?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棵小桃树?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会是学生学习中较难理解或是忽视的内容。
“连环计”的第一计就是设置相应的预习检测题,以了解学生初读之后的理解程度。预习主要围绕小桃树展开,侧重对小桃树的成长过程进行梳理。通过填空与概括,学生对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有所把握,但预料之中的问题也出现了——作者对小桃树到底怀有怎样的感情,因为光是喜爱赞美并不能够解释一些对小桃树的描写。
“连环计”的第二计则是顺水推舟,通过语言赏析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产生了哪些感情。散文重在抒情,所以语言是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在第二计中,老师引导学生去关注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从字词句入手逐步概括出作者的复杂情感。在这一计结束时,一个学生用文言式的短语进行了概括,老师突然心生一计,以学生的答案为基础,以对联的形式对第二计的学习任务进行概括。此计甚为巧妙,既是对已学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高度肯定,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会是什么教学内容?下联又会是什么?
“连环计”的第三计承接上一计,跟随学生思维继续延伸。学生找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自然会想去探究产生的原因,第三计由此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学生不难想到两者的相似性,因心灵产生共鸣获得启发而对小桃树格外重视。至此,学生预习中的困惑可以说是得到了解答。然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在此收尾,那就是下联是什么。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仿照上联的格式对出下联。学生经过思考,基本答了出来。整节课到这里应该可以收尾了。
但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老师使出了最后一计,用一个字收束全文,同时作为对联的横批。这一环节可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用一个字来概括小桃树,这需要对全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够选用的字有很多,在答案交流中,学生相互比较、各抒己见,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以横批的形式来概括,这是把此前的计谋加以整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环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步步瓦解学生的疑难困惑,最终取得了胜利。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连环计”的实质其实就是依据学生学情,将适宜的教学内容分成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主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将内部矛盾(学习需要)化解于自我牵制(深度学习)中。老师则不动声色,巧妙施计,在静观其变中使课堂效益最大化,达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连环计”的使用,依赖于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要想灵活运用“连环计”,老师就必须不断磨炼自己的基本功,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方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于无声处听惊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