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并战计 第29计 树上开花 张玲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并战计

29计 树上开花

原典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原意解释】

“树上开花”是由“铁树开花一词转变而来的。《碧严录》:休去歇去,铁树开花。按此借俗语为祥语,不可强解。另见于王镜日《洵年镜》:俗谚见事难成曰须铁树开化。原意为不可能开花的树竟然开起花来了,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三十六计》上把它作为制造声势以慑服敌人的一种计谋。铁树也开了花,变不可能为可能,所以能够制服敌人。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局”指的是某种局面或手段,“势”指的是有利的阵势,“渐”的意思是渐进。这几句话理解为: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置成有利的阵势,虽然兵力弱小,但阵势却显出强大的样子。鸿雁飞到山头,它的羽毛可以作为文舞的道具,这是吉利之兆。

“树上开花”是指树上本来没有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样,不仔细去看,让人真假难辨。《三十六计》里把它作为制造声势以慑服敌人的一种计谋。铁树也开了花,变不可能为可能,所以能够制服敌人。

在此计中,“布势”是前提,这种“布势”是对形式的重视。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需要形式为其服务,这是一种规律。第二个要点,是“剪粘”。“树上开花”的按语说:“树上本来没有“花”;但是,树上需要“花”,可以人为地剪彩花以粘贴在树上。不以仔细观察,是难以分辨其真实的。”军事上运用此法,可以有效地迷惑对手,力小势大、以弱胜强。第三个要点,是“威敌”。“树上开花”作为《三十六计》·并战中的一计,主要强调于联军作战。配合慑敌,是此计的主要目的。

一切事物的配合,都是取长补短以求完善;“布势”、“剪粘”亦无例外。所以,《三十六计·树上开花·按语》说此计为“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教学解读】

“树上开花”,在语文课堂中,可以理解为,借助新颖的手段或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活跃高效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花”首先指新颖的手段或工具,比如现在大力提倡的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在辅助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突破了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传递信息的成功之路。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情景,加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效率和兴趣。信息化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树上开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理解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化技术等手段或工具的课堂,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

“树上开花”的“花”更是指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培养出来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学生采集、整理和加工运用信息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实践案例】

《爱莲说》教学设计

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张铃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平板、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宋代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对莲花喜爱的道理。

二.初读闻莲香

【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①使用抢答环节,请同学来展示朗读情况,以在课堂之初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②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欣赏图片,学习朗读。

③讨论区交流疑难,更清晰便捷地展现学生疑难,以便快速解答。

④播放课前录制的微课“之的用法”,用直观系统的方式解答本课中字词的难点。

⑤发布选择题并生成报告。利用平台发布选择题,学生做完后提交,查看报告,用数据来清晰直观地及时查看学生掌握情况。

⑥用随机方式抽查提问学生对句子翻译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掌握学情,推进课堂进程。

(一)朗读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准。

2. 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抢答),其他同学仔细听,做好评价。

3. 下面我们一边欣赏莲花的视频一边听课文朗读。

4. 齐读课文。要求是:读字音,读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二)译读

1.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将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小组讨论,如有组内不能解决的,可到讨论区提问。

2.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好几个“之”字,下面我们通过老师在课前录制好的微课来学习“之的用法”。微课播放“之的用法”。

3. 接下来我们用几道选择题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程度。选择题检测(生成报告)。

选择题检测

①香远益清(   )A更加  B有意  C益处

②亭亭净植(   )A亭子  B耸立的样子   C美丽的姿态

③花之君子者也(   )A品德高尚的人 B地位高的人   C丈夫

4. 再来抽查几个句子翻译。(随机)

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

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品读悟莲情

【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①内容聚焦讲解。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重要语句聚焦,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重点更突出。

②发布连线题,学生作答后截图提交,生成报告,选取几张比较并讲评。用便于学生操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更便捷地了解学情。

本文题为《爱莲说》,那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表达对莲的喜爱的呢?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思考。

明确:

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话从三个方面说莲花的特点。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具有君子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

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不媚俗

中通外直———君子通达正直

不蔓不枝——君子不攀附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君子美德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的高洁品格令人敬仰,不可亵渎

连线题检测

 

点明写法: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点明写法: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四.赏读鉴莲志

【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①在平台分享资料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查看、思考、批注和讨论,提高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加强对问题的理解,使课堂内容更深入。

②小组PK板的使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丰富课堂趣味性和竞争性,直观地呈现学生参与情况。

③学生回答时教师用画笔在课件上圈画出重点,使重点更突出,便于其他同学思考。

结合文章内容和老师所分享的相关文段,思考作者对三种花所代表的三种人各持什么态度?从而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分享资料,小组讨论,PK积分)

分享资料一: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诗评:通过对争相购买牡丹场面的描绘,讽刺追逐富贵的世风,揭露了当时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分享资料二:

陶渊明:千古隐逸之宗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陶渊明《杂诗》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陶渊明《杂诗二》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辛弃疾《念奴娇》

分享资料三: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乎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宋史》

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宋史》

历官以来,所得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友,故贫不能归故里。——《周敦颐年谱》

明确

牡丹:厌弃,人们对牡丹的一拥而上,代表了追逐权贵的世风,作者对此充满嘲讽和厌弃。

菊花:惋惜,菊象征隐逸,作者对陶渊明之后少有这样的人感到惋惜。

莲花:赞美,作者对莲是喜爱和赞美的,周敦颐的故事体现了“廉明”、“廉政”、“廉洁”,他诠释了莲花般的君子品格。

作者以“莲”自喻,托物言志,借抒写爱莲之情,“莲”、“廉”谐音,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人生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

五.诵读传莲韵

【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①配乐朗读。营造气氛,使课堂更生动,更易让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并学习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意蕴。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用一生践行莲的君子品格,并深深影响了后代子孙,将莲的品格传承,莲韵悠长。革命先驱鲁迅,伟大领袖周恩来都是他的后代,而我们,也应该学习并践行君子品格。最后,让我们一起诵读文章。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渲染情感,出示后人,感受君子品格的传承

周树人——周敦颐第31代孙

周恩来——周敦颐的第32代孙

【案例分析】

《爱莲说》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感悟“莲”的美丽形象,体会作者的志趣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掌握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手法作为本课难点。

“树上开花”前提是“布势”。“布势”,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学环节的安排。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采用信息化平板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教学中的讨论区、微课、视频、练习等方式来进行。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赏读鉴莲志”环节中,我在平台分享资料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查看、思考、批注和讨论,提高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加强对问题的理解,使课堂内容更深入。并使用小组PK板,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丰富课堂趣味性和竞争性,直观地呈现学生参与情况。

整节课的按照“初读闻莲香”、“品读悟莲情”、“赏读鉴莲志”、“诵读传莲韵”的顺序层层深入,符合“树上开花”中“渐”的特点。

“剪粘”这个要点,体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每个环节中,与每个环节有机融合,就像人为地剪彩花以粘贴在树上,不以仔细观察,是难以分辨的。

“威敌”,联军作战,配合慑敌。在本课中体现在学生在充分应用了信息化手段的课堂中,习得了知识与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树上开花”,信息化技术之花开满课堂之树,自主学习能力之花开满学习之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