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胜战计 第3计 借刀杀人 刘怡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胜战计

3计   借刀杀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原意解释】

借刀杀人是三十六计中第三计(胜战计之第三计),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教学解读】

“借刀杀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借助某种教学方法,来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无定法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因素制约着教学方法,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借刀杀人”这一计,即借助某种教学方法,来杀掉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

借助某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我们地教学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地选择与运用,需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从而使读者、作者、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我们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借刀杀人”实质上就是借助某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借助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杀”掉各种疑点难点。

 

【实践案例】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一、导入(5分钟)

(一)导入(1分钟)

作为千载读书地的常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大文豪苏东坡就与常州有着别样的情缘。老师认为常州人就要读读苏东坡。苏东坡生前曾十几次到常州,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当年停船靠岸登陆常州之地建造了舣舟亭,就在现在的东坡公园内。后来苏东坡又选择常州作为晚年的栖身之地,定居在常州的孙氏馆,且终老于此,即现在的苏东坡纪念馆。在馆内留存的不仅是苏东坡的生活印记,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常州子弟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夜游承天寺,了解一下他在当时当地的所思所想。

(二)预习检测(4分钟)

在批阅同学们学案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对一些词的理解有偏差,现在请同学再次巩固错的较多的几个词。

1. 月色入/木兰当今义:人家;门第/古义:门

2.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当涉猎:只是。今义:但是/古义:只。

3. 竹柏影也/以诱敌: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大概是”。(同义勾连)

4. 庭下如积水明:水的清澈/谷传响:空荡

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在积累文言字词时,需要注意知识的前后勾连,这样大家更好地做到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

二、合作探究巩固学

(一)诵读文章之韵(15分钟)

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读懂文章内容,请一个同学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文章内容简单,同学们读懂文章也很容易,但我国著名学者梁衡曾说道“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么容易读懂的文章到底精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品味它。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文章,刚才大家一起读了,很流畅准确,但是却没有读出味道来,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要注意文章的停顿和节奏之外,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的情感。现在请同学们当个小苏轼,以小组为单位,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朗读形式,读出文章的韵味。

提示:1.语调。由文章情感决定,同时长、短、高、低、轻、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2. 速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3. 重音。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作者的心情变化,由欣喜——沉思——不假思索——急迫-—惊喜(第一层)——恍然大悟(第二层)——百感交集(第三层)。

(二)赏读文章之美(5分钟)

在月亮的邀请下,两人闲庭信步,看到了什么呢?——月色。有人评价这句话:“全句无一个字在写月,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现在我们都来找找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面?

预设: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月光的照射,才有清晰的影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比喻,正面描写,月色的特点——空明。

一泓积水让我们感受到月光之明,藻荇交横让我们感受到月影之清,竹柏影让我们感受到月色之浓,这样一幅月色澄碧、竹影斑驳的景色,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呢?——清幽宁静——缓慢。

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愉快,心无杂念,心胸开阔。是呀,作者的心像月光一样清澈——缓慢、轻快。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能否换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也”——恍然大悟和惊喜之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对月色的描写,读出月光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读出苏轼的宁静喜悦。能背下来最好。

苏轼写月,全句无一“月”字,却字字得月,真是自然无痕,宛如天成啊!

(三)研读闲人之心(10分钟)

平凡之景,作者却把它写得如此之美,是什么样的心境才能绘出如此澄澈的月色?课前自主学习时同学们对这篇短文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的解读有很多种。

同学们对“闲”的解读:1.被贬谪后近乎流放的忧郁、悲凉(丁祺)2.知音稀少的孤独和凄凉(李世杰)3.虽被贬谪但胸怀宽广的豁达(刘文涛)4.自嘲(唐雪)5.缺少像我和张怀民一样乐观的人的惋惜(韦兴盛)6.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贾先先)

1)请同学们谈谈是如何读出来的 ?

2)苏轼究竟闲不闲?

①“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无住所,无薪俸。”——“闲”还指贬谪,因为得罪了皇上与重臣,苏轼被贬到黄州任一闲职,生活自然清闲。作为一个被贬谪的闲官,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贬谪的悲凉。

②但这种境遇真的使苏轼的心情糟糕到极点了吗?——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能赏得这份美景,它需要一种空灵自在、悠游自如的心境,不光要有闲情还要是雅致的人才可以。“为了生计,苏轼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没地方住,他就自己动手在城郊东边山坡上盖一座农舍;没有生活来源,他就在农舍附近租了50亩荒地,当农夫,种稻田,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坡”。”——闲情雅致、热爱生活。

可是苏轼真的喜欢这种“闲”吗?他也想为朝廷出力,“在朝期间苏轼做过的事:21岁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灾,赈贫救孤;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44岁-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心系天下。

至此你感觉到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了吗?——乐观、旷达、心系天下。学生朗读最后一段,读出复杂的心绪,更要读出豁达。

三、结语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自古人生无坦途,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三、检测总结巩固学(10分钟)

请写出本文作者苏轼与以下三则材料中人物的共同点,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材料一:刘禹锡,在诗歌最为盛行的唐代,考中进士走向仕途后,积极参加“永贞革新”,盼望革除陈规陋习,让国家得以更好发展,改革昙花一现失败后,他毅然把失败抛之脑后,在无情的宦海沉浮中依旧浩气长存,在一贬再贬的路上越挫越勇,成就了自己可歌可泣的一生。

材料二: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三: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案例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仅有84字的小品文堪称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卷轴,值得反复咀嚼玩味。苏轼寥寥数笔,竟写出了月色清冷皎洁艺术美,亦传达出作者似喜也忧的微妙情绪,而要让中学生体会到这些,则需精心构思一番。

于是,在教授本课时,教师以“读”为核心,借“朗读”这一把刀,来让学生欣赏到清冷皎洁的月色和作者的微妙情绪。整堂课都重视朗读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朗读、学生个别朗读的方式。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使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变作品的语言艺术为口头的艺术语言。因此,设置如下三个版块:“诵读文章之韵”“赏读月色之美”“研读闲人之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首先,借“朗读”之刀,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文言文的可贵之处即在于有味地朗读。学生初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后,能做到文从字顺,但是如何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则需下功夫。叶圣陶先生吟诵时,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种境界。为了让学生也能亲切的体会苏轼的处境,于是老师借用“朗读”这一刀,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请你当个小苏轼,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尝试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觉代入人物,尝试站在苏轼的角度,体会他情感的变化。如此,一举两得,学生顺利地归结出苏轼行文的情感变化,即:由欣喜——沉思——不假思索——急迫-—惊喜(第一层)——恍然大悟(第二层)——百感交集(第三层),在此基础上,也能顺利读出文章中,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被贬的失落……通过此计,学生顺利进入了文章的情境,也为后文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其次,继续借“朗读”之刀,让学生欣赏月色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素被誉为“不着一字,句句是月”,堪称神来之笔。然而学生的难点却在于,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的月色的?于是,便让学生一起来找一找,苏轼信手一句话,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为了让学生感知地更为明显,将句子做了一个“变形”由原文: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变成改文: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教师继续借“朗读之刀,让学生通过比读,来意识到:用比喻、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这样的方式,写出了月光的皎洁之美,而这月色,一如诗人的胸襟:清明澄澈。学生领悟后,立即再次诵读,这一刻,利用“借刀杀人”这一计,让学生读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读出了竹柏的清丽淡雅,更读出了苏轼的宁静喜悦。

最后,仍然借“朗读”之刀,让学生感悟闲人之心。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而“闲人”的理解却是这篇文章的难点。于是在课上,还是要借用“朗读”让学生剖析解读,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分析情感时,最早是一种猜测,就在这时,适时给出补充材料,让学生有抓手得进行分析。例如“乌台诗案”被贬人生际遇,遇挫不折为民办实事等,学生结合文本,很快能总结出多重复杂的情愫,学生更是通过一篇文章认识了一个人,那个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定于平和的心境的苏轼,那个执着进取亦能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寄托的苏轼,那个以宠辱不惊、泰然自处来维护自尊在逆境中折射出旷达的人格魅力的苏轼!

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借刀杀人”的实质其实就是使用“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来使学生解读文本。朗读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活动,是一种语言环境中的审美体验。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地熏陶,朗读作为语文教学地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地作用。

“借刀杀人”实质上就是借助某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借助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杀”掉各种疑点难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