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战计
第3计 借刀杀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原意解释】
“借刀杀人”一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损卦》推演而得的。《损卦》里说:“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充满了辨证思想。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友”指军事上的结盟者,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一时可以同盟而借力的人或国家。“敌已明,友未定”,意思是说敌人已经明确,但盟友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以《损》推演即指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这个“刀”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或一种势力。此计在使用上也没有固定的形式,要因地、因事、因时、因势来“借刀”。
【教学解读】
“借刀杀人”一计对教师研究教学策略是不无裨益的。此计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尤其是读写教学设计时,经常会运用的计策。
余映潮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存在现状:1.阅读了大量的文章,依然无法解决写作的问题;2.写作中学生感叹无合适的材料可用,喜欢编造故事,导致漏洞百出。3.善于做好阅读的同学并不善于写作4.阅读与写作不能很好结合,学生作文文体意识不强,有许多不能称之为文,写记叙文一般都喜欢来个议论感悟式的开头。如何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点难点,这些颇需“借刀杀人”之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运用借刀杀人之法,重点难点就能化成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易学点,成为学生跨进学习殿堂的成功阶梯。
此计借助于另一事物的力量、方法、原理或形式来进行新的构想和设计叫“借刀”,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杀人”,在教学中我们先可以运用一定的方式引出这把“刀”,然后可以借某一类方法这一把刀,去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困惑,从而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案例】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塞缪尔?斯卡德)教学片段
一 、导入
师:可能同学们在小的时候也跟我小的时候一样,幻想着有一位神仙能赐自己一双慧眼,看清世间百态;一支妙笔,写出风流文章。渐渐啊,我长大了,成为了一名教师,慢慢地我明白了,那个神不应该是别人,而应该是那个“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自己,你才是主宰你自己命运的神!以上的话,我与同学们共勉。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听听这位教授会对他的学生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zuó mo zuó mo zhuó mó zhuó mó,在预习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了这个有意思的词,我已经请同学写在黑板上了,让我请他来说一说。
生:这个词有两种读音,两种意思。一种是读zhuó mó,意思是雕琢、打磨(玉石),比喻对待诗文等反复加工,精益求精,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一种读zuó mo,意思是反复思考、考虑。
师:嗯,你解释的很清楚,也让我明确了这个词的用法。
二、 研读美文,体会“三美”
师:现在就让我们靠自己的慧眼来观察观察投影上所呈现的改编的文字和我们的原文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个?说说理由。(可从情节、细节描写和主题等角度入手)因为我们已经预习过,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你们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PPT:我走进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告诉他我现在就要开始博物学课程。
阿加西斯教授引导我用肉眼观察一条制成标本的鱼,他不时来问我观察到了什么,我说了一些,他仍不满意,我感到无聊又痛苦。他只是不断地重复指令:“观察,观察,再观察。”这次观察整整持续了四天,而我也慢慢有了新的发现。
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课。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现在我们来全班分享我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觉得原文更好一点,在原文的最后一小节,点明了主题。告诉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发现,要与某一自然规律联系起来的道理。同时,也反应出了阿加西斯是一位杰出的老师,表达了我对老师深深的赞美和怀念。从原文18和19小节能读出来。而改过的文章,知识说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课,没有点出主题。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找到的地方,一起来品一品他说的。
(学生齐读18和19小节)
生2:从教学案的背景介绍上,我还读出了作者对阿加西斯教授的怀念。
生3:我也喜欢原文,因为原文的情节波澜起伏一些。比如在13到15小节,教授让他思考,他本来思考出来了,教授又让我去观察另一条鱼,之后都让我看鱼,感觉挺波澜的。
生4:我同意他说的,就从他刚刚说的方面展开来说,首先教授他先是劲头十足的,但一会又走了。然后我就失望的开始观察这条鱼,到无聊的开始数鱼鳞。然后教授专注认真听我讲,又失望,最后又走了,再后来教授用“那也不错”来夸奖我,认真地说,但又说“不过现在不想听你讲”,接着又相当满意我的回答,且一如既往高兴而热情,但接着又说完走了,又不管我了……原文中用到这些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使情节更加波折。而原文中没有这些细节,就显得比较平淡,不有趣,也就不能鲜明的刻画教授的性格特点。
生5:我找到了文章的一条暗线,就是“我”的心理变化,使文章慢慢过渡循序渐进,而改编的没有这种效果,所以我喜欢原文。
生6:我发现了原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使原文更加清晰,而改编后的文章没有这种效果,所以我更喜欢原文。
师:
PPT:叙述有波澜 情节一波三折
多种描写 心理 语言 神态 动作
主题深刻 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师:在阿加西似教授的实验室我们不仅学到了写作的知识,还学到了观察这一方法,更学到了这一种精神。
三、借他山之石,以读促写
师:现在我们也来观察,观察,再观察。老师现在手里有一张平铺的纸和一支粉笔,如果我把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来,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结果?
生1:粉笔线落下。
生2:可能纸在飘的时候飘在了笔的上面。
生3:我觉得会在纸下。
生4:我觉得纸会想蝴蝶一样飘飘飘,粉笔会碎。
师:我现在把这张纸攒起来,和粉笔从同一高度落下,请大家再猜一猜会有什么结果?
生1:纸先掉。
生2:粉笔先掉。
生3:一起掉。
生4:纸团可能会弹两下。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思考,再思考。发现,发现,再发现。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们要敢于去想,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它,最后再得出结论。
生2:先要敢于想,再去细细观察,再去实践。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课堂观察,结合当堂所学,写200字以上的习作。要求:①情节有波澜。②细节能打动人。③感悟能教育人、启迪人。
PPT:根据课堂观察,结合当堂所学,写200字以上的习作。
要求:①情节有波澜。②细节能打动人。③感悟能教育人、启迪人。
师:先不忙着写,我们先来谈谈怎样使情节有波澜?
生:要写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怎样使细节能打动人呢?
生: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好多自己独特的感悟,现在开始动笔写下你的观察和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生1:我重点写的感悟,一张毫无褶皱的纸,就像一群没有凝聚力的人们,虽然看上去满满的,可实际的能力却微乎其微,甚至敌不过一支脆弱的粉笔,可是当纸攒成一团,就像团结一心的人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共同对抗敌人,我可以先分享感想吗?
生2:课上,范老师给我们讲着观察、思考和发现的重要性。讲着,讲着,范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一次小实验。只见范老师一手捏着一支粉笔,另一手托着一张白纸。这是要干什么呀?我眉头一皱。范老师微笑着说:“你们猜一猜,如果我松手,会发生什么情景?”“粉笔先摔桌子上,然后白纸盖在上面”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也立即提出了猜测:“粉笔先落下后摔碎,然后纸慢慢飘落。”结果如何,还得实验见分晓。范老师手一松,刹那间,粉笔飞速落下,如同学所说,碎成几段。白纸却没有在空中飘忽不定,而是缓缓落下。同学们似乎为没猜中结果而略感失望。接着老师又从笔盒中抽出一支粉笔并捏住白纸的一端。不是做过实验了么,怎么?还要验证一番?只见范老师将纸揉成一团,捏在手中,让我们再次猜测。王沈锐认为应同时落下,并提到了伽利略的实验,周围老师一听,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有的微微点头表示赞许。他刚坐下,甚至都没有坐在板凳上。另一位同学便立即举手反驳,说:“后有人验证过这个结论是假的。”顿时,一旁的几位老师不禁笑出了声。笑过后,大家的目光再次凝聚到了范老师的手上。老师手一松,粉笔和纸团便竞相落下,谁也不让谁,我们也伸长了脖子,屏住呼吸,想看看哪一个会先着陆。随着清脆的“啪”一声,粉笔略胜一筹,同学们有的为猜中了结果而露出了笑容,还有的则有一些小失望。抛开结果,从这次实验中,我们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观察,思考与发现的重要性,它们既是单独存在的,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总而言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勤观察,善思考,多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 致敬精神,升华感情
师:阿加西斯教授教会了文中的我观察和思考,看来我们也学会了观察和思考,下面我们一起齐读这段话,向这种精神致敬。
PPT: 观察 发现
人生有许多不能错过的风景
我们却视而不见
发现
离不开用心观察
其中艰辛只有尝过才知道
理解啊
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但真理的火炬还要传递
【案例分析】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是我在初二上的一篇时文课。从三十六计的角度,我是这样理解读写结合的:读写结合,对老师来说,“读”指阅读教学,“写”指写作教学,“读写结合”,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也就是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心中有明确的指导学生写作的意识和行为,借好这把“刀”,教学中尤其是要扣住一篇篇课文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感悟、赏析、积累、练笔,也即教师要用好这把“刀”;在写作教学时,紧扣阅读教学中的例文,学生例文的技法,表达自己的生活,做好“杀人”。
读写结合,对学生而言,“读”指阅读行为,“写”指写作行为,“读写结合”,指学生能有意识地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从阅读受到启发,丰富写作内容,发现写作方法,并学习借鉴,用于指导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即做好“借刀杀人”。我在上《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一课的反复备课中我发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
只顾追求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我第一遍备课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默读课文和改编后的文字,思考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说一说理由。我设计的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运用变式表达法,在比较中让学生能找到原文中的四美:情节美、细节美、线索美和主题美。就是要找到一把“好刀”,为后面的写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完成口头作文:模仿作者的口吻把“你”第一天在阿加西似教授的实验室的遭遇向你的同桌诉说。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此明确并学会有波澜的叙事。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完成当堂写作:你是否从作者的经历中读到了你自己,请你就最有感触的一处,写一段你自己的真实经历及你从中获得的启示。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课文四美运用到写作中去,以读促写,活学活用,能真正做到“借刀杀人”。设计愿望是美好的,但在试上中我发现实际效果很差。在第一环节中学生找四美既找不全也说不透彻,如蜻蜓点水般,读就没有读到位。第二个环节说也不完整,更不用提生动了,叙事的波澜达不到,这把“刀”首先没有借好,就更用不好了。如果第一环节读透彻了,其实我发现第二个环节是重复多余的。至于写的环节,写作方法不是自己发现总结的,当然不会有很深的感悟,自然活学活用,以读促写就完成不好,且时间上很不够。
读写结合了,但目标不明确。在第一遍备课的基础上,我做了适当的修改,企图有实效。我把第一个环节设置为课前预习题,课上就讨论分享预习成果。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很明显学生的状态要比上一个班级好,通过讨论分享能找到文章的三美:叙事有波澜,情节一波三折;细节描写生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主题深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但我发现我的课堂处理还有待提高,课堂处理上拖拉,其实在学生回答后可以很干脆的引导他们总结了,不需要反复请同学讲同一个点,做无效的重复,还可以为后面的写留更多的时间。第二的环节我改成了做一个实验:一张纸平铺和一支粉笔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先让同学们猜,然后做实验,再让他们谈发现。把纸攒成球,和粉笔同上操作,同样先猜,然后实验,再谈发现。最后让学生把两者结合谈感受。设计这一环节原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游戏,来完成第三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习作,根据课堂观察,结合当堂所学,写200字以上的习作。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但我的实际上课过程中过分侧重于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有所发现这一方法的引导了,在引导上给了学生一个误导,以至于学生在谈感悟时都是围绕观察,思考,发现来谈,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这节课的实际操作偏离了原设计,使得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了。以读促写的效果还是没有真正达成。我想在游戏环节侧重点要明确这只是文本和写作的一个桥梁,而不应该成为主角,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使课堂目标明确,学生有效的做到以读促写,一课一得,一步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如何使用好“借刀杀人”这一计,还要考虑到什么时候出示这把“刀”,怎样出示这把“刀”,又怎样更好的用好这把“刀”,使其真正让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我明白读写结合不是一种形式,“借刀杀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策,而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真正的实效,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意识地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从阅读中受到启发,丰富写作内容,发现写作方法,并学习借鉴,用于指导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