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语文教学:不能耕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家的田——由《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说开去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9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语文教学:不能耕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家的田

——由《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说开去

岳亚军

罗素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他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头衔之多成就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 也是一篇哲理散文,哲理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围绕某一种或几种道理进行哲学的思辨。我为什么而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思辨性它既简单又复杂,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视。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文采斐然的语言亮出了自己的思想。

2019年岁末,工作室成员曹鹏、牟文磊进行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同题教学。曹鹏老师从厘清文章思路入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料探究了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的原因。牟文磊老师则通过文本关键句的把握和提供的教学资源去研读文本的内涵。教学切入各不相同,但都注重了文本深刻意蕴的把握。这是一篇哲理散文,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理性,应该是一个重点,两位老师在这个语文教学点上是可圈可点的。但是我始终认为,语文姓“语”,语文的教学,最要避免的就是语文学科思想化、政治化,不能耕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家的田。

从语文要素视角来看这篇文章的教学这篇短文的教学着力点不是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结构结构很简单,总分总的结构一目了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要花时间的是观点背后的意蕴与生动且富有内涵的文字。

一、 为学生理解文本深刻意蕴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

罗素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与他一生的人生追求和生活阅历有关。这样一篇文字简短但内涵意蕴深刻的文章,对于罗素来说实在有点“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味道。而对于学生来说,文本的内涵与学生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对罗素的人生轨迹也缺少相应的了解,而且现在的孩子更缺乏生活经验的积淀,对生活也没有真切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所以他们经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且常常是只看到一个点,常常形成片面的理解或者是臆断的解读。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更需要让学生了解罗素,了解背景。曹鹏和文磊在这一点都做了,但生平中与文本思想观点密切关联的点还不够突出,所以学生在文本意蕴理解的深度上还不够。

二、在文本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领悟意蕴和理解赏析文字

这一点,文磊老师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文章开头就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表明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间三段是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狂喜”的心情?又是怎样来形容内心的孤寂?表达美好用了怎样的词语?这样的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在这个教学环节,重点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例如作者说:“在这方面我获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你如何看?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是为什么

最后一段是富有哲思的总结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他要告诉我们,无论是地美好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还是付出巨大的代价去拯救人类的苦难,这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生命意义之所在。

三、在情境教学中悟情明理

哲理散文的教学,首先是明理,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本阐述的道理,还有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阐述道理的方法;其次是思辨。每一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对同样的一个观点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让学生能用确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第三是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的教学不能依靠灌输,而是潜移默化的养成,需要教师创设思辨的情境和问题并进行恰当的引导。

八上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这些散文,或写人记事传情,或托物言志表情,或写景绘物抒情,或阐发思想说理,不同的散文形式有不同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因为这里散文的理性,所以哲理散文的教学,最要避免的就是语文学科政治化,不能只讲理而不学文。,教师要明白的是这里散文首先是文,文能载道,教学也要育道,需要我们关注“道”,但语文教学更要高度关注“文”何以载道。

结合本单元不同的散文形态,我以为创设比较教学的情境,在比较中悟情明理,最后学会情与理的不同表达,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仅仅是方法之一,这里就不再举例)。

其实曹鹏老师运用的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下面是曹鹏出示的图片:

 

 

 

每一幅图片都是这样触目惊心,我相信它同样能震撼孩子的心灵,假如曹鹏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学课件中的出示一组图片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表达学生的理解,在理解的分享中发现学生价值的落脚点;在学生的表达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在人性真谛的探寻中,最终发现罗素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形成的原因,这样将一定收到比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

202018日星期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