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听课札记 刘怡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听课札记

刘怡

1226日,我有幸聆听了陆玉茹老师的《女娲造人》,曹鹏老师和牟文磊老师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三节课,三节课都精彩纷呈,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语文课堂教什么?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学习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主要任务就是把握作者所阐述的道理,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的人生哲理。这一篇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但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从灌输道理的视角解读文本,那么语文课常常会有上成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桥堍站着读者,那边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境,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要能从作者的语言入手,学习作者是如何用散文化的语言阐发深刻的道理的

牟文磊老师在教授《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篇课文时,为了使同学能够更好的理解本文作者的创作思想,先让同学们罗列了自己的“人生关键词”,并且要求学生在五个关键词中删去两个,并排序。在这样一个选择与剔除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作者的选择产生一点感悟与共鸣,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也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兴趣,问题分析得也愈发透彻。

同时,牟老师还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模仿本文的方式,写成一篇优美的议论性散文。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品味了这篇散文的语言,教学设计非常有新意。

王荣生教授指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正确”,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即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教什么”这一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意义的前提。如何正确把握这一问题,是我需要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