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体式教文章
周文杰
“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这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教学理论。散文阅读教学依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教学内容也有所区别。《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散文,富有西方人的思想特色。作为哲理散文而言,思想性是重点,而要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就必须以语言作为媒介。因此对于哲理散文而言,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语言分析中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思与思想。
一般来说,对于文本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鉴文本的具体用词、句子、语段,细细体味这些词句或语段表达的意义为什么丰富精彩,作者在词语、句式、语段的选用上有什么独特之处,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等。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结构比较清晰,和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极为相似,理解起来不难。本文的难点在理解作者的语言上。外国哲理散文与中国的有很大区别,更何况作者还是以研究哲学而闻名。外国哲理散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一是抽象性,会用大量的说理来阐明作者对事物的观点看法,理论逻辑性很强;二是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译者出于尊重原意的需要,有些语言翻译过来就不合国人的语言表达,因而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三是隐喻性,作者往往不会就事论事,常会用事物进行比喻、象征,若不了解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异国文化等内容,很难将喻体与本体联系起来。
想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教者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对于抽象性,要尝试用自己的话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抽象的语意;对于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可以通过语句改写进行对比、语法结构分析等角度来认识外国作品的表达习惯,从而了解外国人思维的特点;对于隐喻性,教者可以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辅助学生理解。
教哲理类文章,不能用教者自己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学生的理解或许有不足、有差异,但只有经过自己对语言的思考,才能锻炼和提高鉴赏外国作品的能力。所以教者在教学外国哲理散文时,要用心设计品鉴语言的教学活动,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去印证教参、教者的定论,这样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