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听课札记 张静雯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有味语文

----听课札记

张静雯

语文味是评定一堂语文课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若语文课没了语文味,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仅剩外在的虚空形势而丢了真正重要的本质东西。过多的政治说教虚化了语文课堂,使课堂完全丧失了语文味。

什么才是真正充满语文味的课堂?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来理解就是要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在一起,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诗情画意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语文课“动情诵读,静情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以及“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那么,到底是什么让现今的语文课堂缺了“味”呢?

一、实用主义盛行造成的缺失

学生往往更注重数学、英文这类实效性更强的学科,他们更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在刷题上。这样就使得语文长期处在一个附属地位,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减和忽视,从而失掉了当代语文教育的本色和初衷,语文课也因此“失了味”,渐渐的远离了它必备的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二、 “考试”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政治化”的语文有了更多的文学味,但同时语文教育已陷入了另一种误区,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进行的,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的中心自然就不是语文是否有“味“了,“填鸭式”、“罐装式”,使语文的教与学,完全机械化模式化了,也日渐走向异化。

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在上《甜甜的泥土》时也曾被点评缺乏语文味,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语文味”回归课堂呢?

首先,保证文本解读的合理性正确性。

要发挥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必须确保其教学内容保留了语文的本质内涵。在解读课文文本时,对其主要要表达的内容主题思想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当今语文教学承载的东西太多,价值、情感、素养、政治、社会等等,这就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繁荣庞杂的感觉,对语文内容的解读反而缺失了。对文本的解读,其视角出发点首先要体现语文意识,明确文章解读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情感表达。具体可以从课文的结构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对文本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在一定的层面上,要有取舍,即教学内容的合理甄选。

其次,提升语文课堂的情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可以使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语文的情趣性并不完全等同于趣味性。语文课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味的追求新颖有趣,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魅力。比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朗读等方法让学生真切体会其文字韵味。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让他们声情并茂的多读几遍,这样再来比较分析,自然就很容易理解了。

最后,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

要使课堂散发出浓烈的语文“味”,那么教师也应该一身都是“味”,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应具备相应的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语言表达、活动策划能力。如果一位教师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做基础,在课堂上常常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这样的课堂必定会是充满着“语文味”的课堂。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