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不以理绝情,不以情蔽理” ——关于哲理散文教学的思考 张铃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不以理绝情,不以情蔽理”

——关于哲理散文教学的思考

张铃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桥堍站着读者,那边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境,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每一个课堂,教师都会如灵魂摆渡人,载着学生在文字和文字背后的世界穿梭。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一篇哲理散文,其立意高远,逻辑严密,思想深刻,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哲理散文的教学,如果从灌输道理的视角解读文本,常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又会流于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的尴尬。一位作家曾说,哲理散文创作要“不以理绝情,不以情蔽理”,因此我们在阅读与鉴赏哲理散文时,要从“理”与“情”的关系入手,明“理”、悟“情”、体“趣”、赏“美”。

1.抓议论性关键句,理解作者义理

哲理散文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也不是一个完整严密论证的过程,但是它要用议论性的语句去表达一种观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感悟、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议论性的语句,那么就可以很迅速地了解哲理散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2.把握作品形象,体悟文章感情

散文的特征之一就是浓烈的抒情性,哲理散文也不例外。哲理散文具有“散”的特质,它虽有议论,但更多的是借记叙、描写、抒情来表达哲理,以事悦人,以情感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哲理散文所追求的境界。因此,我们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只有抓住形象,体悟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理”。

3.理清文章层次,感受作品趣味

哲理散文往往联想比较丰富,涉及的材料比较广泛,思维变换快,思辨力极强,且有创造性,如果不细心阅读,就会感到茫然无绪。因此在阅读时,只要我们能理清文本的层次,进行发散联想,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哲理时所体现出来的趣味。

4.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品美感

哲理散文除了“理”美之外,更以其语言美而令读者折服。余光中先生曾说:“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

总之,对哲理散文的欣赏,我们只要从文本出发,综合运用以上几方面的技巧,就能“不以理绝情,不以情蔽理”,真正地走近哲理,提升精神,涵养人格。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