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反思
曹鹏
本周在菊香名师工作室中我上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给我感觉很难上,看了岳老师在群中发的听课思考和牟老师的上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重新想了一下我在教学设计上的失误。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主旨比较清晰,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就可以看出,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总分总式的结构,层次清楚。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学生比较难懂,即使教师加以点拨,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鉴于此,我作了这样的设想,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作者和文章的主题理解上。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补充了罗素的生平和他为自由做的斗争精力,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比喻,不断补充资料,把教参和网络上的内容充斥了课堂内的ppt上,以为学生学了这课就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学完之后问学生是否知道了文章写了生命。学生回答了解了,但是再问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学生就懵了,因为本堂课基本上所有的内容都是我在讲,学生根本没有从文本出发去探索这些主旨的发起点。也因为我补充了太多的资料,所以降低了学生阅读文本的难度,一篇课文变成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一堂语言的探索课变成了政治的说教课。
回头又查了很多资料,我觉得在以后的课堂中,教学内容选择要妥当。我首先应立足课本,让学生走进教材,尽量选取文题、结构以及论据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为学生走出教材打基础、作铺垫。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扩充、丰富。所以要补充资料,但是资料的补充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能尽可能的找到最关键的给学生,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比如说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因为他结婚很早,但是离婚四次,而且一直在追求。对这种精准而简介的材料,我用的反而比较少。
岳老师说语文本质还是要立足文字,他去年就讲过这句话,但是面对这样的哲理性文章,有很多东西我自己理解的也不透彻,在备课中我减少了对文字的思考,增加了对教参的使用,所以接下来还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加强对单元导读的理解,本单元的目标是分析语言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很明显我在这点上没有引导好。在接下来仅剩的一篇《白杨礼赞》中,我要立足语言和结构进行备课,多读多思少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