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教学浅谈
曹鹏
“中考的分值一共有120分,作文占了其中的一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关作文的讲解却不到教学时间的五分之一?”胡老师提出的问题现实而犀利,目前语文课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为什么不多花些时间在写作上?杨蕾老师直接如是说:好学生的作文和我的指导没有什么关系。不论其是谦虚还是真话,至少反映了教师作文教学中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大家认为:作文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是很大,老师在长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和不教效果差不多,初一入学后写作有天赋的人,到初三依然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初一的写作困难生到初三依旧浑浑噩噩,而中间段的学生也能拿个切入分,相比更有把握的阅读,作文教学自然被弃置了,尤其是在初一学段!初一教师的作文教学大致分成以下步骤:1.教学生审题 2.给学生范文看和背诵 3.找出优秀作文全班朗读和分享 4.“大家懂了吧,自己看看自己的,修改一下。”而对于如何提高审题的能力,如何深入思考题目,如何才能够使立意更深刻,如何利用班级教学环境优化大多数学生写作能力,甚至是如何区分考场作文和日记、随笔、竞赛作文等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基于此,胡老师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我们共同分享。
一、分类活动,意识写作
写作是有意识的活动,其直接的素材来源是学生各种各样的活动。小学时,教师经常组织学生“拔河”、“拔草”等活动,接下来就这个活动写一篇文章。这是最简单的活动写作,到了初中阶段,活动的性质不能只局限于游戏过程,结合到素材的积累,学生的活动要分类别。不仅仅要有娱乐踏青的活动,生活化和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更要有文化性的探索活动,梁衡经常参与采访,所以文章内容丰富,余秋雨也是在多次历练之后,才有了《文化苦旅》。学生写作自然不必花大量时间走在旅途。但是利用周末和假期走出桎梏的书本,发现身边的细节很重要,胡老师对学生提出了“走街串巷”作文集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离开家中,发现和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件,通过笔触记录事件和感想。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阅读感悟、读中写作
对于直接经验不足的同学我们需要简介经验的弥补。对于直接经验丰富的同学,需要理论和思想的武装,而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大量的阅读都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现在的教学环境是“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学生除了推荐书目外,初中阶段几乎没看过书,尤其是没看过中长篇小说,特别是不去看有深度和时代感的文章,一本《读者》发下去,学生首先翻开的依然是漫画和幽默。阅读和读书不同,读书的目的是使身心愉悦,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去体验书中所刻画的世界,而阅读则不一样,阅读要带有目的性,要有自己的反思和想法,要从文本中找到和攫取对我写作有益的部分。以《海的女儿》这篇童话为例,读书之要读情节,但是阅读则要读出安徒生的遣词和用句的准确性,要读出主人公内心渴望爱情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有深度的学生能够读出其中人生的不完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从一篇文章中读到不同的内涵,“语言”,“情节”,“人物冲突”,“主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要做的是构建一种读书环境,教师的阅读喜好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是否参与建立了班级书库的建设,教师在自习课上是否有何学生一样在看书,教师有没有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学生看?这些都是学生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的前提。
三、主题阅读、拓宽写作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有层次和主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书籍阅读,书目的内容要根据课本的特点和写作的特点来选择,比如说胡老师在讲《春》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积累诗句,作文写作是要求必须引用诗句,在现代诗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阅读汪国真的诗集。教师的深度阅读量大部分情况下是比学生多的,因此要找到合适的文章和篇目让学生去阅读,甚至是仿写,我们学校教学案的美文推荐其实一个很好地平台,但是学生拿到教学案只顾涂满线条部分,对文章的解读不够深入。当然,教师也没有将文章纳入教学环节,现代文对比阅读和仿写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分享经验,促进写作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只模仿名家名篇,有时候同辈的文章更具有借鉴性,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往往不敢去质疑名家文章,而交流的过程往往是相互质疑,相互学习,吸取精华的过程,学生需要去学习优秀学生的作文,这种学习不仅仅是请优秀作文的学生读一读他的作文,其它学生听一听,谈一谈好在哪里这么简单,而是分成小组,学生之间相互阅读他人的文章,找到每篇文章的优缺点,分点解读,胡老师在分析《我家的小动物》这篇文章时,通过学生讨论,不仅使得小组的成员获得了益处,更难得的事,本身作文不错的同学更能够通过他人的帮助反思自己的文章。
五、批改比较,重新写作
一篇典型的作文,应该像是一块璞玉一样,首先要有很好地质地,其次要经过巧手的反复打磨,最后要添加配饰,才能够脱颖而出,而之间的细节的刻画正是需要雕工一笔一划反复雕琢的。学生的作文也是一样,好的作文不仅仅要有好的立意,好的结构,也需要好的语言,好的句式,甚至是一个词,一个字都要经过反复琢磨。目前的情况是学生一篇文章缺少自批和他批的过程,教师打出一个分数,学生了解了自己文章的位置,甚至大部分学生连分数都不看,拿到了就放置抽屉中,草草了事,给出建议修改也是浅尝辄止,往往给了大量时间让学生修改,上交的作文几乎没有变动。这就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学生要找到自己的作文和其它学生的差距,同样的题目,我与他人的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是构思不够巧妙、表情达意不够完善,还是语言干涩。找到自己的不足,再针对性进行修改,学生的摘抄不能仅仅局限在抄书,要会把他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成为修改作文的一个利器。
六、整理文集,升华写作
胡老师在文集的整理和收集上是不遗余力的,班级文集,年级文集,优秀文集,小组文集,甚至我在实习时也让我搜索不同类型的作文整理成集,为什么要学生整理?我认为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归属感和自信心,一般的学生不认为自己的文章能够被选上杂志或者校刊,对于写作的归属往往把它给了文笔较好的同学,那我们弄班刊行不行?弄组刊行不行?让学生在写作面前有尊严行不行?作文不仅仅是得分的工具,也是个人成长和思维发展的见证者,学生将自己的文章整理,能够纵向看到自己的语文变化。同时,对于同一题目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思考,也能够使学生不停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
写作归根到底在于一个“写”字,学生的练尤其重要,在作文占比如此之大的今天,学生花在作文上的时间一定要增加,这不仅仅增加在执笔上,而是增加在“看”、“写”、“改”、“理”这一连串的写作过程中。文章要有趣,学生要体验快乐。文章要有魂,学生要思考现象。文章要有真,学生要参与事物。而学生背后的活动都需要我们教师推荐,参与,评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