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过程吊胃口,波澜起伏好文章
周玲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江苏 常州 213000)
摘 要:初中学生在写记叙文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写作“一马平川”、毫无波折的问题,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一些在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操作方法,由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 键 词:波澜 悬念
一、何为“折腾”,啥是波澜?
我在课上用这样的故事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叙事的波澜:“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相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看客们的心被折腾七上八下,整个故事可谓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二、为何要写出波澜?
从阅读心理来看,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文似看山不喜平”,成功的记叙文(或小说),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这种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引起读者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故而文章获得成功。
从事物本身的特性来看,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事物发展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例如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故而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三、怎么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
(1)设置一点悬念。课本案例:《驿路梨花》就是巧设悬念的典型案例。两次悬念设地很是引人入胜:第一次当我们猜测屋主人是守山护林的老人时,一位瑶族老人出现了,然而他不是主人,当老人说出是哈尼族小姑娘梨花时,就把梨花妹妹当成了主人,结果也不是。后来才知道解放军和梨花之间的故事,才将整个故事和盘托出。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随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个设置悬念的开头。例如学生A写到开篇写到“那老旧的物件,一并贮藏进了枣红色的门内”,设置悬念,让人不得不好奇是什么老物件,为什么要藏进门内。例如学生B写到“看着爷爷空荡荡的手臂,我的心如松针似的刺入我心”,让阅读者好奇爷爷身上发生的故事。例如学生C写到“他每天从茶馆到家,从家到茶馆,听着戏,看着远方,没有人了解,她到底在期盼着什么”由这样一句话引出了这个人物,做的事情,到底在期盼什么引出了故事的发展。
(2)放置一些障碍。课本案例:《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在月台遇到障碍,翻越月台买橘子的场景感人肺腑,如果作者不把这个父亲遇到的障碍写出来,直接就写父亲买橘子,并买到了橘子,那么这篇文章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于是在作文教授的过程中,尝试教授学生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增加一点障碍。学生明确这一理念之后,给出一篇“病文”,让学生尝试进行增加障碍式地扩写。“病文”的大致内容是我学习小提琴,并参加表演获取成功的过程。学生往往在三处添加障碍,如选择学习小提琴,遇到家人的反对;学习小提琴,遇到难以坚持的问题;在表演时遇到紧张或弹错的问题;最后才获取成功。这样的文章显然有意思多了。
(3)添置一个转折。文本案例:以欧亨利式结尾的文章都是一种转折式结尾,例如泰格特的《窗》,全文白描的手法,文笔似乎并不怎样的精美,可是,戛然而止的结尾却让整篇文章得到“逆袭”。“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让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让读者回味无穷。
这种叙事,往往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于是由此设计了一堂作文课,《欲进先退巧构思 欲扬先抑好文章》尝试让学生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出文章的转折,要求学生写一件事情时,分成两部分来写,前一部分60%写做此事的困难,挫折,后一部分30%再写出最终获取成功。通过这样的调整让学生写出波澜。当然这样的教授也有问题,学生书写会非常刻板,但是让学生拥有写出波折的理念确实是需要的。
结束语:“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迥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高行亮.写好记叙文 不妨折腾一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