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
周玲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
一曲《成都》令所有人都心向往之。暑假伴随着游学团队,一起前往成都,天府之国,那令人向往的地方
游杜甫草堂
正值炎夏,进入草上却感到森森的草木香味。草堂正门是古代样式,正气凛然,使我想起了杜甫的名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了杜甫在茅屋被秋风吹破之后的感慨,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宁死不屈的气节。大门上一副对联,上联是“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是“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气势磅礴。
我们来到花径,一直往前,见旁边有很多竹丛,每丛竹子都挨得很紧,竹子三四米高,每丛之间约两米。草很绿,是正绿色;树叶很绿,是浅绿色;浣花溪水也很绿,里面游着很多鱼。鱼有红色、金色、黄色、黑色……还有杂色。
再走一段路就是大雅堂,里面有十二位诗人的木雕和汉白玉雕,其中最醒目的便是大雅堂中间的汉白玉苏东坡卧像,此外还有屈原、王维、李白、李商隐、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人的雕像。大雅堂后面是草堂遗址,遗址很小,杜甫一家和他们的邻居就住在一个大约八十平方米的地方。遗址旁边就是盆景园了,里面有山茶、梅花、百合等,很是好看。浣花溪穿过盆景园,白鹭和野鸭在水上游来游去。
我们一边游览,我一边把所见所感写成诗句:“院临浣花溪,茅屋是诗家。草色映绿水,微雨润梅花。翠竹依茂林,白鹭伴野鸭。少陵魂犹在,文章万古华。”
访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到成都,武侯祠是一定要去的。
武侯祠的大门上对联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浩然正气中透露着一丝伤感。大门左右是宋明碑刻,再往前走就是文武泥塑展廊。由于年代久远,风吹日晒,面目有些斑驳,石块上的介绍也不是很清晰。过了一座桥,是三国文化陈列馆,里面的图片和文字讲述了三国时期政治、文化和疆域的发展趋向。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国鼎立时期的疆域图:魏在山西、河北、河南、辽宁、山东一带;蜀在陕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一带;吴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
整个武侯祠内古柏参天,花木扶疏,溪水清澈。“乱世耕耘在南阳,明主贤臣情义长。六出祁山定关内,七擒孟获服藩王。参天松柏吟梁甫,石上流泉琴声扬。未成功名身先死,两朝英烈世流芳。”正是我在武侯祠所见所闻的感悟。
拜水都江堰
“何地更崔嵬?西蜀青城峰。石径通幽处,竹道听鸟鸣。访客栽古树,流水绕秦筝。颤颤身骨动,吁吁做喘声。惊魂疑未动,又闻猛兽哼。慈母唤我止,再奔都江城。待到加冠日,必登上清宫!”(《登青城山折返》)
都江堰是秦惠文王赢驷时期蜀郡太守李冰所建,是为了阻止岷江泛滥。都江堰最有使用价值的是鱼嘴和飞沙堰。鱼嘴因为形似鱼嘴而得名,能使岷江主流在撞到鱼嘴尖部时自动叉开,沿鱼嘴边缘洄流。飞沙堰因为形状特殊,能够驱走沙土,故名。
那么,岷江两岸的民众怎么丛此岸到彼岸呢?吊桥。吊桥是用木板铺在铁索上的,粗粗的几条铁索跨江而过。桥两端立着木桩,固定铁链。麻绳绑得结结实实,作为护栏。人走在上面,心和桥一起摇摇晃晃。
岷江一望无际,奔流不息,流水的轰鸣声隔几百米都能听见。沿着堤坝、山峦,人们筑起楼阁祭祀岷江,纪念李冰。李冰做太守,只是一名普通的地方官员,却一心为民。他不仅造福于秦惠文王时代,也造福了千秋万代。我遂写了一首《游都江堰》,向李冰致敬!
“澎湃岷江水,狂放自奔流。远山一带痕,临崖起层楼。清浊飞沙堰,伏龙宝瓶口。昔日李太守,福泽利千秋!”
成都之行,是美食之行,也是文化之行,带走了对它的向往,热爱,和对此地文化的钟情,带不走的,只有成都。
![]() ![]() |